美文网首页诗书在我心
苏轼《秧马歌》

苏轼《秧马歌》

作者: 佛说1016 | 来源:发表于2022-04-26 14:53 被阅读0次

    秧马歌(并引)

    宋 · 苏轼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濛濛雨凄凄,

    春秧欲老翠剡齐。

    嗟我妇子行水泥,

    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

    筋烦骨殆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

    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

    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

    纤纤束藁亦可赍。

    何用繁缨与月题,

    朅従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

    忽作的卢跃檀溪。

    归来挂壁従高栖,

    了无刍秣饥不啼。

    少壮骑汝逮老黧,

    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

    笑我一生蹋牛犁,

    不知自有木駃騠。

            宋哲宗绍圣年 (1094),59岁的苏轼以“所作文字,讥斥先朝”的罪名,被黜定州 (今河北定县) 太守之职,以左朝奉郎贬知英州 (今广东英德)。行至当涂,又接到旨令,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 (今广东惠阳) 安置。本篇便是苏轼在这样连遭政治打击的情况下,于南迁途中经过庐陵 (今江西吉安) 时写的。序文首先说明了作《秧马歌》的起因。作者途经庐陵时,受到了曾安止的热情款待。曾安止,字移忠,庐陵泰和县人,“宣德郎”是他致仕前的官职。曾安止拿出自己所作《禾谱》请苏轼过目,从而引起苏轼作《秧马歌》的动机。序文肯定了《禾谱》一书的成绩,但“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附在《禾谱》之后,这首驰名海内外的《秧马歌》,是对秧马最形象的描写。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南宋,曾安止的侄孙,耒阳令曾之谨继承曾祖父的遗愿,完成了《农器谱》一书,并将该书寄给陆游阅览,陆放翁写诗一首作为回赠:“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曾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令君继之笔何健,古今一 一辨等差。我今八十归抱耒,两编入手喜莫涯!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未俗怎浮华。”

    苏轼到了惠州之后,曾为《秧马歌》写过四篇跋语,记述了他在岭南传播并改进秧马技术的情况。在他身体力行的推动下,秧马确曾得以广泛施用,也收到了良好效益。

    东坡一声,辗转飘零,可就在被一再流放的路上,他首先想到的也是万民苍生,是百姓的名生大计。他的身上,有着我们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完美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秧马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ac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