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
不过为什么要在海边呢?其实我看未必。

不过为什么要在海边呢?其实我看未必。

作者: 中东的丁斯特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14:49 被阅读63次

    很久没有去798,发现UCCA正在装修,同时前台的工作人员说在北戴河开了一个UCCA的新馆,叫UCCA沙丘美术馆,最近正是开幕展。这倒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听说北戴河一直在宣扬自己是艺术村落,希望能够弥补冬季惨淡的营生,没想到能够让UCCA建造一个新馆,顿时我就觉得无论如何说什么都要去看看了。

    场馆其实非常隐蔽,名副其实的沙丘美术馆,距离阿那亚社区的大门步行大约15到20分钟。因为是秋冬淡季的原因,一路上除了一些在阿那亚社区的工作人员以外,几乎没有看到别的人。(甚至连所谓的业主都没有看到)

    photo credit @中东的丁斯特

    作为一个新场馆的开幕展,后自然做得非常的中规中矩。当然不得不提到的是,策展人对于场馆空间的运用,是非常用心的,和整个展览的主题极为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OPEN工作室的设计风格和特点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反应。这一点不知道是策展人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毕竟场馆的建筑已然如此,并不能保证每次展览都能和场馆的空间形成这种所谓的互补感。上一次对于场馆和展览之间的关系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记得还是在纽约参观Guggenheim的时候,回廊上展出的是Agnes Martin的一系列抽象作品,厕所里展出的是Maurizio Cattelan的America(其实也就是一个纯金的马桶)。但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能够熟练并且合理的使用展览空间,正是一个展览以及其空间对于策展人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考验。

    策展人栾诗璇在通过作品和展览空间的对话上,有意无意的形成了对于所谓“后自然”以及工业化和所谓消费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就在无形中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的定义是否在随着所谓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发生了变化。至少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对“后”的理解。

    杨沛铿的作品一开始容易被人略过,至少我是最后才看到他的作品的,即使它们是在最入口的部分,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未尝不可,他对于人类殖民活动在自然或者“后”自然的形成中的作用有着非常明确的立场。这倒也恰好印证了作为人类殖民历史之后才出生的我们仍然在和殖民主义的“遗风”做着斗争的事实。同时,这也不乏是对于我们现今社会状态的一个很好的注解。他的“半立体雕塑(UCCA, 2018)”的倒影倒是让我颇有感触。对于放逐(Diaspora)以及自身归属感认知的问题,正是这个倒影最真实的写照:似有似无,而且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以准确的语言或者文字记录下来。

    园中莨苕,2017,杨沛铿,现场装置图 photo credit @中东的丁斯特

    《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在我看来是一组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关注的作品。首先,作品本身利用大家先入为主的错觉,认为是“木工师傅的边角料”而且看似未成形的木制结构,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木制的作品,殊不知这些大型的雕塑其实是铜雕然后表面漆了丙烯。这一概念恰好又有意无意的对观众对于所谓“自然”的概念再一次的提出挑战。如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树木”的年轮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年轮应有的图案。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艺术家对于自然和人工之间模糊界限的立场。其实作为艺术家或者策展人或者艺术理论工作者,对于所谓二元论或者多元论,一直有着难以明确表达的立场,无论是从所谓政治正确的立场上来说,还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看,“绝对”都是不太现实的。当然作为中国人,对于“绝对”的理解又会有一层不同。美国文化相对于中国文化或者大多数亚洲文化而言,是一个非常绝对的文化存在。大部分的人会觉得美国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非常直接,有所谓的对错分明的概念,不像中国人,追求“中庸”以及“凡事不要把话说得太死”。这不得不说,就是二元论在基本生活层面上的展示。

    刘雨佳的《海浪》和《黑色海洋》仅就美感而言,就是非常讨巧的作品,画幅虽小,但是由于航拍双频以及静帧的效果带给人的大器和静谧感,在整个展览中与世独立,不需要过多的描述,是一件可以为自己发声的作品典型。策展人比较有巧思的将这个作品安排在《山们》的对面,观众只需转身开门走上沙滩,就可以看见杨心广的这件作品。在我看来,这是整个展览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除了作品位置的巧思之外,更是把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小隐于野,大隐于朝”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视觉上的航拍模式,转为真实的海岸,同时看到混凝土筑成的所谓石头“山”,只需稍微抬眼,便是无尽的海岸以及海天一线的景色,颇有些海子诗里的情景了。唯一不同的是,身上的冬装和阵阵海风,提醒着我现实总是那么不近人情的残酷。然而人总是不愿意接受现实,我看着这些不是山的山,还是能够从中得到一丝宁静,然后也就盯着它们,蹲在沙滩上,发十分钟的呆。

    黑色海洋,海浪,刘雨佳2016,2017,装置现场图,photo credit@中东的丁斯特 山们,2018,杨心广,photo credit@中东的丁斯特

    有趣的是,UCCA沙丘美术馆其实是身处在一个大工地之中。若是向后一转,就能看到数个脚手架以及起重机正在忙碌着。冥冥之中,这倒是和整个展览成了一体。或许这就是UCCA为什么选择做了在北戴河的淡季做这个开幕展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一定要在海边才能够成立的展览,更不是一个一定要有如此华丽的场馆才能成立的展览。虽然这离的环境都或多或少的无意之中为整个展览加分不少,但是对于界限的探讨以及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探讨,并不需要一个美到甚至有些荒凉的海岸。

    Photo credit @中东的丁斯特

    引用:UCCA. (2018). 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幕展 - UCCA.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ucca.org.cn/exhibition/after-nature-ucca-dune-opening-exhibition/ [Accessed 7 Dec. 20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过为什么要在海边呢?其实我看未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dq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