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开始,就不是同一起跑线。开始到主持人念名字,开始到出场音乐。
从一开始,就不是同一起跑线。开始到他在舞台中间,是单手插兜的站姿;开始到他掩饰紧张的动作,不过是摸摸袖口和戒指。
何猷君,只是站那,就不一样。
50几名,有人不满足;70几名,有人很开心;20几名,有人认为实至名归……第7名,何猷君的脸上,是不加掩饰的失望。坐到自己的座位中,一闪而过的镜头里,我看到何猷君双手交叉挡在胸前,标准防御性姿势,也是我全程唯一一次看到他的低落,和不安。
有信心进入下一关吗?主持人问。
抬右胳膊、攥拳、有。何猷君答。这仿佛是习惯性的动作,我回放了好几遍,心态调整这么快?怎么就能有这么好的心理建设?
然后,华容道,21秒。
哒哒哒哒的拨盘声里,一片低头操作的人群里,就这么突兀的跳出一个身影,等到大屏幕上显示出何猷君这三个字后,他用不到一秒的时间为自己庆贺,然后,恢复常态,平静的享受自己的荣誉。
事后,他说:“上一轮我拿了第7名,其实我是失望的,跟我的预期有一点相差。我自己对自己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一轮我拿第一的话,是我应该做到这个事情。”
那眼神里,没有嚣张,没有做作。只有坦然,只有恰到好处的自信。
第二关,两个房间选一个,一个考空间力一个考观察力。第一名的何猷君有积攒的优势优先选择自己擅长的房间,我听到他跟身后人分析男生天生3D空间思考能力比女生高,但看到他第一个选择却是走向观察力的按钮。以他的能力和心气,是绝对不会也没有必要用那套说词引谁去哪边的,那么为什么?为什么他明知男生空间感更强却先考虑去观察力房间?
后面的自述解答了我的疑惑。因为他觉得自己平时看东西细节看的好,只是因为自己是近视眼所以最后选择了考空间力。也就是说,他的选择不是以即使是很科学很正确的理论来做决定性的标准,而是以自身的优势做最终的参考。这一点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我现在心里有点明白但又没彻底想清楚,所以暂时说不出什么。但我知道,以后做选择有了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层叠消融,1分10秒12,又是第一。拿到直通的资格,看到他标志性的单手插兜,看到他放松下后扔笔,看到他对着镜头比剪刀手……前后的对比下我才发现,原来真正松口气的他,是这样的。之前第一关中那一秒的欢呼,真的只是一秒的欢呼。
“我拿到两个第一,还是比较开心的”比较开心?只是比较开心?难怪这段话说到最后一句,就收住了情绪,就好像取得了一个很普通的成绩一样。
因为类似的成绩已经取得了很多?因为这样的结果本来就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因为这就是自己的实力而已?
100名选手里,每一名选手的学历、能力拿出来,都只有让我惊叹的份。我是不懂为什么一个数理化差到掉渣渣的自己,会喜欢看这种烧脑的节目,当然不是为了自虐……
不过我好像突然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这么个早睡早起的老年人写到现在是2点钟,也要重复着看细节写完感受的原因了——
我得确定自己还有点擅长的东西,我得在知道比我优秀的人比我努力后,做点什么,必须做点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