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考虑一个问题,做一个决策,总是找不到头绪,感觉按下葫芦浮起瓢,想不清楚?
比如有的家庭买车,性能好的,外观一般;外观漂亮的,价格又很贵;价格低廉的,性能又不好,总之选来选去,好几个条件都无法兼顾,最后就是两个字:加钱。
每到这个时候,人总是非常痛苦的,明明答案就在前面,却被困在各种信息的“桎梏”之下,很难脱身。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得到有效结论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金字塔原理。
一般来说,碰到复杂的问题,用金字塔原理进行思考,对信息进行高度概括简化,只要2个步骤。
金字塔思维的第一步:选择思考逻辑,归类各类信息
第一步就是选择思考逻辑,归类各类信息。
所谓思考逻辑,就是我们处理信息的标准。只要有标准,任何信息都能被有规律地整理出来。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逻辑。
第一种是时间逻辑:即按照时间的发展来思考问题。就拿我们刚才买车的例子来说吧,在买车之前,我们可以对自己买车的决策做一个费用方面的分析。
买车前,需要购车、保险、拍照等相应税费;开车时,需要交停车费、路桥费等费用;等到买车后,还得花一些钱加油、保养、擦洗等。从这个逻辑来看,有的人甚至会觉得,买车不是购入资产,而是负债,于是干脆打消买车的念头。
接着再说说第二种:重要性逻辑。就是按照事情的轻重程度来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四象限法则”,就是一种重要性逻辑。
根据这套法则,我们可以将手上的工作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当我们觉得自己太忙,在繁杂的事务中陷入混乱,不知如何行动,就可以按照重要性逻辑,对这些事情进行分类。
先做重要且紧急的,再做紧急但不重要的,随后做重要不紧急的,最后才是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
之所以要使用重要性逻辑,就能为了我们集中起来,把注意力放在最有价值的“关键点”上,先抓住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层层递进,最终解决问题。
最后看看第三种:结构逻辑。
所谓结构逻辑,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特点,进行立体化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将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起来使用。这也是金字塔原理最常用的思考方式。
这样说或许有些抽象,为了更好的理解结构逻辑,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鸡蛋在桌子上竖起来呢?
聪明的你一定马上就想到了答案:把鸡蛋往桌面上一砸,鸡蛋的下半部被砸凹进去,就能竖起来了。
的确,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如果我们使用结构化思考,还能再找出其他的几种方法。
我们可以先用前面学过的横向思维,将这个问题分解,问问自己:为什么鸡蛋会倒?
鸡蛋之所以会倒,主要是因为鸡蛋的底部是椭圆形的,桌面是平的,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鸡蛋自然就会倒下。如果我们运用横向思维想一想,就可分析出鸡蛋在桌子上立不起来的关键原因是:鸡蛋椭圆形的底部、平整的桌面,以及地球自身的重力。
也就是说,我们改变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就可以让鸡蛋在桌子上立起来。
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可以主动改变鸡蛋的形态,让鸡蛋底部与桌子平齐,这就是我们刚才的答案:把鸡蛋往桌上砸。
对于第二个原因,我们则可以改变桌子,比如给桌子装上一个凹槽,让鸡蛋正好立住,或者在桌上打孔,让鸡蛋卡在中间。
而对于第三个原因,地球重力,我们可以尝试把重力“消除”,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个无重力的环境,或者干脆把鸡蛋带到太空中去。
你看,用结构逻辑来思考,我们一下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答案。通过结构化的逻辑,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给人思维带来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结构化思考,使用横向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个原则,叫作“MECE原则”。
所谓“MECE”,是四个英文单词:Mutually(相互地)、Exclusive(专用的)、Collectively(共同地)、Exhaustive(全面地)的首字母缩写,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不遗漏、不重复”。例如刚才“竖鸡蛋”的思考题,我们很快想到鸡蛋和桌面,却容易忽略无形的重力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一方面要提出提出合适的分析思路,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检查,多问问自己:还有其他情况吗?这些情况有重复吗?
这样思考,我们的逻辑能力将大为提高,对问题的看法也会变得更加严谨和完整。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金字塔思维第一步:选择思考逻辑,以及几种常用的逻辑顺序,分别是:时间逻辑、重要性逻辑以及结构逻辑。结构逻辑也是金字塔原理最常用的思考方式。
金字塔思维的第二步:高度概括,提炼核心要素
下面,我们继续聊聊用金字塔原理进行思考的第二步:高度概括,提炼核心观点。
上一节,我们提到:金字塔原理的一大结构,就是有一个“塔尖”,也就是核心观点。
我们思考时也一样,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出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
由于在前面已经讲了如何通过思考整理信息,所以要得到这些核心观点并不会太难。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提炼的观点必须有“思想”。那么怎样的表达才算“有思想”呢?这也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观点简单,必须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也许你会觉得:说话简单点,这不是必须的吗,有必要将它单独当做一个标准吗?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标准,世界最顶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就曾为此付出过极为惨痛的代价。
麦肯锡的一个团队曾经给一位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项目。在项目完成之前,对方的董事长突然有急事,要赶着下楼去坐飞机。情急之下,董事长询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能不能简单说一下结果呢?
结果麦肯锡的负责人缺失准备,他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客户公司的董事长乘坐电梯下楼,而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项目负责人根本没有把事情说清楚,麦肯锡也因此失去这位客户。
所以,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麦肯锡就开始总结经验、痛定思痛,并立下一个规矩:不论是多复杂的项目,必须在30秒内把结果说清楚。这就是商业上著名的“30秒法则(也叫做电梯法则)”的由来。
现在很多人参加面试,经常会碰到这个经典题目:如果你有一个投资项目,恰巧马云和你同坐一部电梯,你要怎样在30秒内向他介绍你的项目,让他给你投资?
这个问题就脱胎于“30秒法则”。
当然,想用30秒来概括所有内容,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它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经过思考,必须形成清晰精炼的结论。
说完第一个标准,再说说第二个标准,那就是:明确。必须是结论性的观点,而不是某个似是而非的表达。
比如,有些公司总喜欢说自己是“全球知名”,但“全球知名”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应该替换成,在某几个国家的销量是多少,或者在国际市场占据百分之多少的份额,才算得上明确的表达。
又比如下面这句话:我公司因为两个问题,导致新产品销量不高。
这同样有个“不明确”的问题,“两个问题”是什么问题,还是应该说清楚:例如由于研发滞后,市场推广不力,导致新产品销量不高。
所以说,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思考过程上,也要把思考的结果,总结成简单明确的观点,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我们回顾一下。
要在思考中运用金字塔原理,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选择逻辑,处理信息。常用的思考逻辑有时间逻辑、重要性逻辑以及结构逻辑。第二个步骤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核心观点。核心观点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标准:简单和明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