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处世智慧里说,凡事看清看透不说破。
看清,需要智慧,看透,需要阅历,不说破,需要的是胸襟。所以,我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至少现在,我离这个境界很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7777796/e8fe7f2d0cec0c6c.jpg)
在我最亲近的朋友圈里,有五六个一起厮混至少五六年以上的朋友,大家一起喝茶,一起吃饭,一起做义工,一起外出旅游朝圣……只要有聚会,在邻近乡镇工作的两位也会赶回来参加。这几个人,都独特鲜明的性格和特点,有人博学,有人稳重,有人理解力超强,有人是生活中的扑克脸……耿直是我的特点之一。我不需要在我讲故事时有人表示赞同,但明知道有人有不同看法,我还是想说给他们听。
时光流转,当我们各自有了更多的朋友、更丰富的生活,兴趣圈里的这个小小朋友圈也就各种分化、各种合并,直到不复存在。
前几天,兴趣圈里又闯进来一位与大家都比较同频的小伙伴,几天之内拜师学艺吃饭交友,把圈子跑了个遍。没几天,他又因为争风吃醋搅起一阵风波。吃错归吃醋,假想敌根本不接招,他倒好,直接在微信群里问道理,怨人家不理他,并且承认自己对某心动。
这位小伙伴太耿直,得罪人而不自知。圈里可能唯有我对他彼一时的坦荡有几分侧目:“是的,我有家室。是的,我喜欢上某。发乎情止乎礼,我做得到!”
这位小伙伴与我性格比较相似,非黑即白,有什么事,好的、不好的,光明正大,不会藏着掖着。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大家在欣赏、信任的同时也心存芥蒂。
![](https://img.haomeiwen.com/i7777796/d800288c909d5be7.jpg)
以前总说自己是佛教徒,毫不避讳,因为觉得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为什么藏着掖着。那时诵经持咒,经常觉得法喜充满,内心无惧,人生中难得的美好莫过于此。后来琐事繁忙,境界一转,各种习气都暴露出来,不如意时的嗔心尤为明显。
先生常说:心态不好,脾气又差,还说自己是佛教徒的,佛祖有你这样的信徒应该会觉得很丢脸吧。
我对我的小伙伴说,普通人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还好意思到处说你是佛教徒。虽然他欣然接受,但这种话还真不能和别人说,可能世间人都乐于掩耳盗铃,喜欢听假话吧。
又或者,我们应该默默做一个倾听者,不要轻易给人任何建议。
我的朋友L,常年独自在小城照顾孩子,比全职妈妈好一点点,好歹有一份薪资不高的办公室工作可以做;我的朋友W,带着一岁的小孩住在老家,周围全是留守的老人小孩,平常甚至连一个说话的年轻人都没有……
其实我是一个柔弱的人,除了性格上“我相”习气比较重,对世间事有太多自己的看法,我甚至不敢自己骑车出行,更别说开车。我身边真正气场相近相吸引而亲近的人,自然多是柔弱女子。
面对她们的倾诉,我怎么能忍心只给一些简单的鼓励和认可,可有可无,毫无用处。我想告诉他们,装修房子一开始就被橱柜商套路了甚至直接坑了,该怎麽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新手妈妈与婆婆带孩子上的不同看法,以及其他诸多茅盾要怎麽去避免淡化……
《金刚经》说“无有定法”,类似教育学里所说的因材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是教化,有时候恭维赞叹还是教授,是使受者在刺激中打开智慧之门。不知法为何物,我也一向愚钝不智,可我还是希望能够带给需要的朋友一丝温暖,一股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7777796/16be3e8d7106ae3f.png)
回望懵懂莽撞的这几年,对很多事情会反思、会忏悔,唯有一些人和事情,说了也就说了,淡了也就散了,我虽不是一身浩然正气,却也算三观标准,此一时,我们的意识行为无法契合。
有人说,学会圆融,学会恒顺众生,即是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确实越来越不想、不屑于对不同的看法多说什么,对不对,好不好,将来会怎样,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切皆因果,所谓朋友亲眷,不过是此生某时的同路人,路走完了,都是过客。
往后,在那些所谓单纯的圈子,我们还是掩耳盗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