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获颇丰,书中对我的两个坏毛病做了注解和释义。
第一个,就是喜欢词藻的堆砌,感觉读了有些“油腻”。书中引用的一个例子,
生活是一地鸡毛,优雅是孔雀头上的羽冠,本不该出现在同一个维度。所以于忙碌和杂乱中,我们有时候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知阳光,感知落叶,感知时间的流逝。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居豪宅还是陋室,完全可以铺一块简素的桌布,冲一杯咖啡,吃一块甜点,和阳光对话,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当我们能够与自然对话,与环境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时,我们就不会再那么焦虑,那么牵肠挂肚。和生活做朋友,和自己做朋友,和时间做朋友,对自己不苛责,对结果不焦虑,对生活不忧虑,我们会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平静,越来越自然、顺遂、如意。
其实这段关于人生感慨的文字,就是我经常写文的内容,我读了其实感觉也是OK的,还能觉得里面有好词好句,原来这些在大咖的眼里就是“油腻空洞”的感慨而已……
但是,实际上作者认为这就是让人毫无记忆的情感抒发,缺少可以链接到读者的关键要素。
抛弃这些繁琐的词藻,就要保持文字的轻盈感,活力感,言之有物。避免去引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比如“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样的,还有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引用的过多有点像陈词滥调。
这里就是说你引用的语言最好比较新,比较与众不同,这其实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储备能力的。
第二个,就是对白体当主题。我有这个问题,对于一件事情的叙述常常大篇幅用对白形式,这会造成一些重复和啰嗦。引用文章的例子如下∶
某天和朋友聚会,饭后闲聊。
燕子:“我要告别自由的生活、回单位打卡上班了,以后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再聚会。”
我:“你不是停薪留职吗?”
燕子:“再不回去,以后都回不去了,唉!”
我:“你还有单位回,知足吧。我辞职之后是自由,但是每天都会因为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而焦虑,让人惶惶不可终日。我觉得自己时刻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安心:“别着急,马上暑假了,郊游给你安排上,我给我儿子报了一个家庭暑期夏令营,半个月时间,要不要去体验一下?换个环境,换种心情,你不是喜新厌旧嘛。”
我笑:“错了,错了,我明明喜新恋旧。”
修改后的版本如下:
周末跟朋友聚会闲聊,聊到辞职后做自由职业的状态。
我感慨说:“自由是自由了,但不确定的未来,让自己随时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以前工作忙,都还有时间旅行,现在闲下来反而懒得出门了。”
朋友看我状态很差,就提议我周末和她一家去参加孩子的夏令营,好换个环境。
关于提高文字轻盈感,注入活力的四个方法,我做了笔记。
文字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从加法,再做减法,再做减法,又做减法的过程,仔细雕琢方能显出文字之功聚焦文字表达的意思,创造好作品。
首先,
学会给文字做减法,去掉重复的表述。比如一些人称代词,修饰词,事件交代等等,这个层面,我做的还是不错,类似于小学初中的修改病句的任务。
变复杂句为短句,短句增加阅读节奏感,参考马致远的那首《秋思》,画面感也会很强。
条理化输出,在逻辑层面上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都要检查思考。
其次,一起巧用修辞的两把刷子,比喻和排比。比喻是一眼看懂的魔力棒,排比则是感情递进的气势锤。
真的很有用,铭记。
下次再来写一下关于本书对感情渲染的一些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