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荷花:当年不肯嫁东风

荷花:当年不肯嫁东风

作者: 小鹿学诗 | 来源:发表于2023-07-05 10:54 被阅读0次


    <临江仙·荷花>

    花底扁舟悠梦后,蝉声歇了笛声。

    青青莲子水中清。红裙深碧叶,粉面浅含情。

    独爱江南颜色好,数年来去匆匆。

    无端夜半水滴惊。痴人参梦语,宁肯负东风。

            南唐中主李璟曾对其臣子冯延祀开玩笑说: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祀立即接到:臣此句远比不上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于是君臣相顾一笑......

            我很喜欢这段文坛上的君臣佳话,李璟也好,李煜也罢,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的文学造诣应该远不止现在能够看到所流传下来的这些。所幸替代他们的是一个更艺术的赵宋。上面提到的“小楼吹彻玉笙寒”来自李璟词《摊破浣溪沙》,原词如下: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菡萏是近中秋到来时已经无法绽放的荷花苞朵,故有菡萏香消之谓,另外,翠叶将残,西风已起,词人之愁苦便自然涌现,这就是此词精妙之处,其实,李璟之词还有很多的佳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他的儿子李煜能成为词中大家与他的文学爱好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南唐一朝所崇尚的优雅生活情趣分不开。

    回到咏荷这件事上来,如果要论咏花之诗,咏荷花无疑是最多的,且其中最好的作品数量也当数荷花最多。《红楼梦》里林黛玉就曾说过,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唯独对义山这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特别有感触。如果说李璟的“菡萏香消翠叶残”是荷花由盛到衰的转折,那李商隐这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荷叶枯萎生命终结的象征,怪不得很多真假文人都会在自己的书房里放上一盆枯萎了的荷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真有才学和品德一样。以前看郭德纲的新浪微博,就曾见他在微博上放了自家书房照片,照片里自然少不了几株枯荷,并且还题了几句读起来挺顺口的“江湖诗”。

            为不使喜欢诗的人花时间去查阅,我把李商隐这首诗录如下,方便大家品读: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我们从小便被教育着,要象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一个不同流俗的高尚的人,虽然,高尚这个词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我们没有关系。初中课文里学过的《爱莲说》估计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我们能够背诵完整或者至少能够背诵其中几句,而且还很是把自己当作那“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者。

    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没有读懂《爱莲说》的精髓,周敦颐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世无净土,心即莲花”这层含义。他说,牡丹之爱宜乎众也,何谓牡丹之爱?即富贵与权势也。明明是爱富贵与权势,偏要把自己弄得跟莲花一样纯净,老夫也就只能呵呵了。既然说到《爱莲说》,不妨摘录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录《爱莲说》的同时,老夫在心里也是跟着意淫了一把,把自己当成出污泥而不染的那一类,虽然,明知道自己在商海里言不由衷的和一群群魔鬼打着交道。还是香港的文化意识比较实在,年青的时候看香港片《无间道》,突然就开了悟,我们其实就是那一辈辈的屠龙少年,在屠龙的过程之中,我们自己不知不觉的就成了恶龙。污水里长大的荷花还是当初那株清香的荷花吗?虽然《爱莲说》给我们高尚的情怀,但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兹寺送林子方》堪称绝妙,道出了荷花的本质,还原了一株真实的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初读此诗,我方少年,读懂此诗,已白首苍颜。不知道有多少人至死也没有明白此诗所讲述的深层次含义。我记得当时老师所讲解的意思是杨万里赞美林子方有如荷花这样的外表与品德,有想留下林子方的挚友情谊。

    而多年以后,当我弄清楚杨万里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林子方在朝庭的职位后,突然明白杨万里的良苦用心,在此不妨简单一述:

    当时的林子方虽然职位不高,但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在复杂的官场之中,杨万里有这样一位在皇帝身边的朋友,当然能够如鱼得水,而林子方此次离开京城,表面上是升职了,实际上是林子方的这些官场朋友包括杨万里,失去了在朝庭里的耳目,故有这首表面上写西湖风景,想留下林子方的短诗,而实际上却是讲出了离开朝庭所带来的厉害关系。仔细品读之后,不禁令人毛骨悚然。所谓的风光不与四时同,并不是指六月的风光,而是指西湖的风光不任在哪个季节都与西湖之外的地方的风光不一样,而接天连叶无穷碧,则更是直白的说出了留在西湖的好处,就是关系网如此密切,能够只手遮天,无穷变幻...... 这才是杨万里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由此想想当年的那些冬烘先生,误了多少子弟。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莲曲》来自民间,清新自然,杜甫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在写采莲生活里,最自然不过。采莲这一劳作生活,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甚至更前。以采莲来歌颂爱情更显得高雅脱俗。如今江浙一带仍然保留了这一传统手工劳作,让生活气息变得更加浓郁。在所有的《采莲曲》中,当数王昌龄这首最有境界,可惜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画》中没有收录,可惜,可惜。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关于王昌龄的事迹,可参看老夫所写的《唐才子传之王昌龄》传。作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的王昌龄,有许多经典名作,在此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红蜓立上头,这两句诗通常比喻成发现人才的伯乐,从而产生对伯乐的赞美,其实,在自然景观中,这只是一种最平常不过的现象,跟伯乐没有丝毫关系。青蜓之所以立在荷叶尖上,无非是飞累了休息下,甚至是在荷叶上产卵或寻找其他可以裹腹的东西。写这种诗其实和国人的那种所谓“格物致知”的风俗有关,呵呵,不说了,一说便是错。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说到《采莲曲》自然少不了这位诗仙李白,太白一生写荷花的诗不下三十首,在此不一一例举,读李白这样的荷花诗,便会觉得自己还是那风度翩翩的衣冠美少年,于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或许因为荷花本身香远溢清的缘故,几乎所有的名家大家都不吝笔墨大费周章的拿出咏荷的佳作,不任李易安,还是苏子瞻;不任贺鬼头,还是欧阳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要在荷花这件事上一较高下,由于荷花诗实在太多,令老夫取舍很难,如有遗落好的作品,读者不妨在留言里补充,在此先谢过。

            东坡把荷花(芙蕖)比作少女美人当是手到擒来,如瓢取水,兹录一首《江城子》,以飨众友:

    <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PS:逢周末,品小酒,读易安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荷花里穿梭,在微云淡雨里游荡,人间事,皆随流水而逝,看鱼儿在水里清巡,听鸟儿在枝头歌唱......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一处世外桃源般的享受呢?

    前面说过,咏荷花的诗太多,想记下更多的诗,却总不免要顾此失彼,就象一个开满玫瑰的花园里找出最好的那一朵,却始终只是徒劳。那就索性不找了。既然“不肯嫁东风”,就只有接受“被秋风所误”的烦恼吧。

    昨天高考已过,很多事情又要开始走上正轨,儿子说这次月考他取得了全班的第二名,看来进步不小,然而,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成为掌握权势的人,不是要成为高高在上的人,也不是要成为霸占着资源的人,相反,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内心获得一种充盈的力量,要懂得高贵的意义,要懂得怜悯众生的苦难。

    忽忽然打了几千字,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此打住,最后放一首李商隐的《赠荷花》结束这块裹脚布: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花:当年不肯嫁东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hk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