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向大家推荐书了
文/余大满
其实,向别人推荐书是一种十分私人的事,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爱好和价值观,囫囵吞枣般地将我自以为的书甩给大家,这本身就是一件自私的事情。
但我总是改变不了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我还是认为,推荐一些自认为不错的书,算是一种分享行为。小时候老师们总会叫我们,好东西要学会分享,只有分享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
既然想快乐,那么我就分享点好东西吧!
散文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体,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我的公众号上推荐过各种各样类型的书,当然就包括散文集。在我看来,散文是一个作者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的一种表现,透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能够看到文章的作者最为温情,最为动人乃至最为美好的一面。
No.1
▲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作者:吴晓波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这是吴晓波唯一一部散文集,对于他本人来说,这本集子的出版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一件事情,至此以后他将封存青春,永不归去。
我们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财经写作之外,那个不一样的吴晓波。他可以在复旦的图书馆一排排读书,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岛;可以让自己的女儿将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与他之前发表的作品相比,这部集子少了一丝冷酷和冰冷,多了些许感悟和温情。
No.2
▲
湘行散记
作者: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部《湘行散记》实际上只有六篇散文,但却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将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展现在世人面前。除此之外,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其归途中的所见所闻。
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在他的笔下,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就被勾勒了出来。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No.3
▲
目送
作者:龙应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本书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这也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书中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你很难想象,写出这样温情文字的龙应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她犀利深邃的笔锋,痛击着台湾社会的病根。那本《野火集》、那篇《中国你为什么不生气》,撕裂着社会的伪装,敲打着世人的灵魂。
而这篇《目送》,我们只能看到那个温情的龙应台,那个好母亲、乖女儿。
No.4
▲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作者:李娟
好像全世界的白天,就是我的抬起头来,全世界的黑夜,就是我的转过身去。
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阿尔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纯真,走夜路也能无所畏惧。这些文字都与记忆有关,讲“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
李娟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对小事件的追索中,有关于时间、等待、生死、爱情、命运的独特思考。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
No.5
▲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