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心绪难平,颇有一种悲国悲民的感伤,这都是因为重读梁启超先生《李鸿章传》的缘故。
若说我这一次又读懂了什么,我真的没有,跟第一次阅读一样,我只是理解了书中的字面意思,唯一不同的是我这一次读得很入迷。那为何我还是会如此感怀呢?实在是当时的国家社会环境糟糕到了极点。且不说十九世纪老百姓们都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就单单看那些丧权辱国的各国不平等条约就已经让我愤慨万分了。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其做事方法与与曾国藩颇为相似,但是性格却不尽相同。他不向曾国藩那样有进有退,他是一个不把责任当成责任,所以从不推诿责任、大事小事都敢承担的人,他做每一件事可以说都尽心尽力,只是没有做好百年大计,没有为后代考虑,但是他作为平民,作为一个被时代推上历史舞台的人,他能考虑到多么长远吗?我不想去评判他的对与错,毕竟任何一个决定都不是他一个人做出的,他做出的选择肯定是他当时认为最好的选择了。何况我也没有梁启超先生对时局的判断和政治敏锐眼光,我也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
话说回来,李鸿章带我重新了解了十九世纪,或者说是梁启超先生带我走进了十九世纪。弱国无外交,在那样的时代,另一个国家不高兴了,看上了我们的土地就要来占山为王。他们不顾清王朝的颜面(所谓的颜面)或者威严(也没有真正的威严存在),眼里只有利益,一个国家看上了一片地,另一个国家也看上了,清王朝连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只能拿出更多的土地来安抚那两国,以避免一场有预谋的战争。这样的妥协,于国于家有何益处?然而,不妥协便引发战争,对老百姓又有何益处?弱国任人欺。
联想到这一个多月的疫情,我真是感慨万千。心里莫名感动,只因为我生在现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与十九世纪当时饱经沧桑的百姓们相比,除了用天堂来形容,我找不出第二个词汇。
愿和平永驻,国家强大,永护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