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7
滴滴顺风车再次因为司机行凶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半年前的那次伤痛还没来得及愈合,又添新伤。很多朋友将这样的事件定义为系统性风险,当然有其道理。因为滴滴对供给端的要求门槛和中国的社会人口结构体系,决定了为我们的城市生活提供运力的人有更高概率是这样一群人: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社会身份认同,也无法找到比滴滴司机更好的工作,还可能因为买车负债在身。网上有流传的滴滴司机群的聊天记录里,也是充斥着对女乘客容貌身材的遐思甚至龌龊至极的言论。面对这样的群体,女乘客,特别是漂亮的女生们遇上坏人的几率也就比正常生活中要高,这就是系统性风险。这是一个合理的审视问题的角度,但是停留在此肯定是不够的,因为随着风波过去,人们的出行需求还是在那儿,滴滴也不会关门,于是说着不能因噎废食,于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等着下一次被伤痛唤醒。
午饭期间,因为曲小哲非常有态度地弃用了滴滴,改乘地铁,大家又不可避免再次聊到这个问题,出发点是能做什么 make things better,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成此文稍作记录。
一个观点认为应该从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角度要求滴滴承担起运输过程中乘客安全的职责,同时为了避免滴滴监守自盗,应该新起一个独立的监管主体对滴滴的安全职责践行进行监督。以朱时雨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观点来分析,拥有4.5亿(2017年数据)用户的滴滴出行,2017年提供出行服务达74.3亿次,这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出行会通过滴滴来叫车,它就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化产品的公共属性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了社会正常运转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器官。“这一点不以企业的意志和是否认同为转移,而是事实性的存在。如果企业依然认为产品是自家的自留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一种极其狭隘、短视而且愚蠢的做法。”[1]滴滴目前的做法显然是短视的,态度处处可见有恃无恐的傲慢,那么从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角度对滴滴做出底线的要求,是一种方法。但是大家也都同意的一点是,从过往的社会发展来看,社会规范和立法保障是具有滞后性的,短期来看不可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另一个观点则是着眼于滴滴的垄断,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前面提到了滴滴的短视和有恃无恐,是因为打车市场缺乏竞争导致滴滴对于用户的安全和响应诉求置若罔闻,这点倒是深得大家共识。百度、携程、微博这类独自跑在赛道上的公司所为如何,自是不必多说,一点就通。关于企业的长期高度,有一个说法是:企业能达到的高度,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敌人来成全。我们当然没必要去深究这其中的权重是否各50%,但是这句话说明的一个道理是,竞争对手的质量,决定了行业第一名的高度。如果google当年没有退华,百度现在或许是另一番模样;如果没有京东,阿里的业务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元这么强大,比如看得到的天猫就是直击京东,菜鸟裹裹应对的是京东物流。良性竞争之下,同等资源的投入对行业的集体增益肯定是比没有竞争更强的,而良性的竞争需要优质的对手来成全。其实要说垄断,微软、Google、苹果、亚马逊都是在自己的赛道上没有对手,但是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彼此互为对手,进入了更高维度的竞争。
竞争到底能给行业带来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宏大,足以著书立说。但即使以简单浅显的常识来看,也可以道明一二。其一是危机感,能推动团队不断探索新的价值来维持自己的竞争地位。看看这几年的手机行业,可见一斑,落到出行行业,这样的危机感能促使商业机构来弥补社会公共职能的不足,并且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其二是人的发展,比如现在做搜索的肯定都在百度,即使离开百度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去,但是做电商的呢,阿里、京东、拼多多……人才的流动能给更好的带活行业的血液循环,由此带来的活力和创新是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而现在的滴滴的对手?我们只能看美团的了。还记得美团刚刚宣布进入打车市场时,朋友圈里一面倒的欢欣鼓舞,谁说不是天下苦秦久?
除了完善法律引入监管,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之外,话题最后的讨论还是落到了更深层,比如警察的懒政,或者说在面对这类问题时,警察是多么让人指望不上。还有大家心知肚明但是没有直言的工薪阶层的拮据,我们都知道专车安全,但是贵啊,如果不是为了省钱,谁会选择安全隐患频发的顺风车和快车呢?最终一切还是交给了市场的供需,于是少女们每一次出行都成了一场赌博,又回到了开篇的系统性风险。有意思的是,舆论对此多有闪躲可以理解,就连大家的私下讨论,都不愿在此多做停留,仿佛说多都是浪费,更愿意从360度全方位给滴滴提出建言,这也正说明,在我们心里对滴滴心存希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