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了提高阅读的能力,一口气买了12本关于阅读的书,这本就是其中一本,最后选择了这本进行精读。
这本书的第一版我很早就有,当时翻了几页感觉大部分都在讲拆书帮,像广告一样,就没读了。后来看几个地方推荐了这本书,就想再仔细读读,也许当初读书的方法不对所以读不下去。于是入手了这版升级版。如今很庆幸,还好我又读了,而且读了3-4遍。
2
从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受到:
作者的心思缜密,对一个问题掰开、揉碎、再重组的进行讲解。有理有据,从案例引出结论,又从结论推向案例,一环扣一环,有正例有反例。
作者的经验丰富,书中提出的各种现象,以及对现象的解释总是细致入微,非常贴近现实,你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似乎和他表述的很接近,有些甚至就是那样。
作者一定受过抨击,有些观点在书中反复强调,深怕你误解。就像有人觉得这样读太书功利,有人觉得读书不看完全书怎么可能看得懂,所以书中一再强调致用类图书,职场人学习。入了职场还在学习不就是想解诀工作中的问题吗,如果某章节能把问题解决了,不看我全书又如何了?当然如果你读某一部致用类图书是为了搭建起这一块的知识体系,又可另当别论,所作者又强调,可以不用读完全书,并不是说不能读完全书。
3
全书看下来基本没有什么不懂的大道理,更或许书中的很多方法,本身平时你就是这样做的,就像作者花了一章在写的“便签法”。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A1便签:描述自己的相关经历
A2便签: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比如:I便签,我把它理解成了“回忆”有时在看书的时候,看到有感触的地方,大脑是不是自动就会进行一遍回忆,看到的东西越是和你的现实接近,越容易引起回忆。
A1便签,我把它理解成“转述”当你的经历和作者写的发生了碰撞,在心中是不是会过一遍。
A2便签,我把它理解成“应用”当看书遇到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拿来用?
这些自己往往都是在脑里、心中完成的。所以想想感觉便签法也不过如此,但转念一想,为什么别这样做可以收获成就而自己却没有?
所以我觉得值得关注的不是便签法本身,而是便签法背后,作者提到的每一步里应该注意的细节,大家可能常范的错误,值得参考。
比如:描述自己的经历,可能我就是在脑中一个闪念而过了,但在便签里却要你可以写出起因和结果再反思,特别提醒不要“泛泛而谈”。当你照着要求写一遍发现有些问题真的是迎刃而解了。也让我想到有时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有的人收获很多,有的人却平平。我想这也许就是下了深功夫和咋一看的区别。
就像书中有个地方写到“附会旧知”,当看到端出来的披萨,你会说这不就是我们老家的大饼盖肉吗?对,也许咋一看的确是这样,但披萨却可以销往全球,而大饼盖肉缺只在东北老家一带。
所以对我们而言,发现共同点并不需要学习,若能辨析二者的区别,才是学习了的体现,不妨反问自己:“比萨和大饼盖肉原料有哪些不同?做法各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叫比萨,什么样的叫大饼盖肉?为什么大饼盖肉就10元,而比萨却需要30元?是什么让比萨卖向了全球,而大饼盖肉却只在存在中国东北一带?”
我想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吧。
4
最后,对作者说声谢谢,谢谢作者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身上学习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