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2,而在之前,不同的场合下也见到过这本书被推荐,而自己可能对这样的名字比较“反感”,因此,一直也没有去看。恰巧一次在绘本馆等候儿子时,没有带自己的书,又不想看绘本,绘本馆里的教育类书籍寥寥无几,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看到这本时,在一系列书中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于是开读,并借回了家。
说些题外话吧,从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这里对此书就不予评论了,虽然听到了关于此书的负面评论,但个人认为,作为“启蒙”书籍,它在广大焦虑的妈妈群里,易读和易接受的程度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很多人断开书籍了这么久,要捡起来还是不容易的。但要注意,不要“迷信”一本书,要建立起自己的判断)开始,接触了林林总总的有关教育类的,对于一些教人方式方法的书,其实是很不感冒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有种感觉就叫:“这个方式对呢,真好呢!......但是,臣妾做不到啊!”而这本书,书名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吼不叫?呵呵 那养娃来干嘛?(内心自白,自从养了爱讲道理的老二,便不能发火,每次一发火,迎来的便是一双泪眼,以及哭腔:“妈妈,你不能发脾气,老师说,发脾气是没有礼貌的。”接下来便是“梨花带雨”的一番(他是男孩),我内心就默默大喊:“NND,白天在单位不能发脾气,回家也不能跟你们发脾气,养娃不就是用来欺负的吗?”虽这样想,但该道歉道歉,该憋着就憋着,憋成内伤也要憋着。
好,这本书来了,教你怎么不憋出内伤。书里的内容很多,也很全面,从理解吼叫到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基本上,会让你知道为什么,然后告诉你该怎么做。按照我这么久看此类书的经验,如果第一部分不能足够打动你,那么之后的策略基本就无效。换言之,如果能打动你,那么之后的策略,即使没有记住也没关系,因为方法千千万,你只要知道你为什么要吼+吼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吓到自己了就好。
谈到为什么要吼,我喜欢文中的表述,分了两个部分:“我为什么要吼叫?——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然后就是,“为什么是我在吼叫?——看到更深层的原因”。就拿自己来说吧,观察了几次自己吼叫的触发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1.没有休息好,这点最要命,人一旦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情绪立刻就会受到影响;2.在公众场合,不想自己被人看到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而感到丢脸;3.白天在单位受了气,或者和老公生气,而对孩子撒气。这点是最丢人的,因为自己在发火时都能知道自己是在迁怒于人,就觉得自己好怂,一旦意识到这点,自己就能迅速平静下来。
那么,为什么是我在吼叫?回想起来,自己近几年的书籍,基本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别的妈妈,遇到同样的情况,就能那么镇定自若,而自己就鸡飞狗跳,懊恼不已?看到文中说的,吼叫代代相传(这让我想到了一本绘本《大嗓门爸爸》,其中妈妈对孩子的解释,就是说爸爸的爸爸就是大嗓门,哈哈 从基因+环境促进的表达,这点还是相当科学的),自己回想童年时代,虽说父母没有对自己太多的大吼大叫,但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都是在靠吼,而父亲是个急性子,大半辈子都在”训斥“妈妈太慢,当时,自己只是认为爸爸嫌妈妈做的不够好,但实际上,有多少怒火不是在迁怒呢?了解了自己,对自己宽容了一些,毕竟,不能自责,因为人要生存,一旦大脑感受到你有自责的情绪,就立马会有”解释者“出来,帮你解释,在这样”舒服”的、都是别人的错的想法下,自己很难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恰好,书中的策略部分,首篇就谈到了“自我同情”,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还是在得到APP中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的专栏里,当时印象就非常深刻。原来一直以为,遇到问题就自我谴责,这样是对的,殊不知,那会让自己有很大的反弹。相反,当你用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面临的一切遭遇,比如,自己在带着两个孩子去逛超市,本身就非常不容易了,疲倦下发脾气是正常的,值得被同情和理解的。而自从用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情绪好像一下就有了安放之处,而这招对于抚慰孩子,也是非常有效。其实,想想也是,一个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绪怪兽的人,又如何教别人,或是以身作则呢?
到这里,其实很想说一句,没有神药,可以一下子治愈你的一切,你只能在生活的历练中,不断的升级自己,终有一天,你学会了拥抱自己,学会了拥抱孤独,学会了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那么,在遇到那个独立坚强的自己的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也在走向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