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然腊哲学家认为,物质欲望本质上并不是坏事,追求知识本质上也并不是好事。每一种追求都会带来相关的成本。过度放纵导致的痛苦会减少最初体验的快乐,所以这些哲学家认为,聪明的人总是适度寻求快乐。因为能够预见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当人们预期由此产生的疼痛大于暂时的快乐时,他们会放弃某些欲望。亚里士多德在中庸之道中阐述了这一原则 。该原则断言:适度的是最好的。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掌握其原因,我们才能了解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激情说,关于情绪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讨论。虽然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情绪可能会影响我们,但他认为在错误的情境下,情绪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好的(即中庸之道)。最终,他认为,我们可以依靠情绪来发起行动,但大多数时候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在掌控。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在讨论动机时,亚里士多德还详细讨论了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一般的幸福定义是享受型幸福,指的是正面情绪的获得和负面情绪的消失,因些,享受主义幸福观注重结果。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则不同,他的定义最适合描述为实现型幸福,指的是过有意义的生活,让你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种定义也更接近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幸福观,他们认为我们能从更高阶的追求中获得更多快乐。实现型幸福,其目标不是感觉良好,而是努力 追求卓越。注意的不是结果,而是个人生活的内容及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现在测试表明,实现型幸福是一种更健康、更持久的幸福。
核心转述:
亚里士多德对动机研究的贡献:
1 物质欲本质上不是坏事,追求知识本质上也不是好事,适度的就是最好的。
2 四因说: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说“只有掌握其原因,我们才能了解事物。”
3 激情说。情绪对人类的影响,太多太少都不好,我们可以依靠情绪发起行动,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靠理性思维。
4 两种幸福观。享乐型幸福,指正面情绪的获得和负面情绪的消失,注重结果。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指实现型幸福,过有意义的生活,发展成最好的自己,注意的不是结果 ,而是努力追求卓越的过程。
个人体验:
看到“物质欲本质上不是坏事,追求知识本质上也不是好事,适度的就是最好的。”挺有触动的。物欲也好,追求知识也好,本质上没有好坏,好坏都是人赋予的,把物欲当作一个激励的方式是很好,把追求知识(上进)当作一个激励的方式也很好。过份追求物欲,必然陷入深渊,快乐变成疼痛;过份追求知识(上进),也必然陷入深渊,因“学习”致贫的例子常常能见到,越学越焦虑也是常态。掌握合适的度就很重要了。
行动指引:
合理看待物欲和上进,找到合适的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