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家教征文
游戏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玩耍为什么这么重要?
在《童年的进化》一书中,埃默里大学的人类学家梅尔文.康纳写道:玩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谜团,它耗费大量的能量,经常陷人于危险之地,似乎也没有任何明显的重点、目的或功能,但智商最高的动物——包括灵长类、大象以及头型巨大的鸟类却都是最爱玩的。
发展心理学不同流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着眼于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和情绪的发展。他们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
认知学派理论着重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强调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游戏促进认知发展;游戏创造这最近发展区。
对此,在科学界最受到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游戏很可能是动物对未来生存技巧的预演,比如年幼的捕食动物(如小狮子)会不断的练习踩踏枯叶,这有助于训练它们的速度和灵活度。而年幼的被捕食动物(如斑马)则经常通过玩捉迷藏训练逃跑和躲藏。也就是说,进化设计了“游戏”这种机制来驱动动物大脑的发育,以应付生存和繁殖要面对的种种挑战,一旦它们不再玩耍,大脑就停止了发育。
当孩子用蜡笔画一幅画,他们学会了颜色如何混合。当他们用积木打造出一个城堡,他们理解了结构与稳定性。当他们用小珠子编成一串手链,他们懂得了对称和花样。当他们玩“大富翁”或西洋跳棋时,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策略,还包括如何阅读别人的身体语言和语气,并从别人的眼睛中认识自己。当他们玩着迷藏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制定、遵守规则和互相尊重。
这种自发自在的游戏是孩子学习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而且他们热爱这个过程,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发展心理学界将儿童的各种游戏活动从不同角度和发展方面分成许多的类型。有语言游戏、运动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等等。
游戏的各种特点,诸如游戏的内容、形式、创造成分、时间和参加的成员等,都是随着儿童年龄递增而发生变化的。
游戏中的社会性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社会参与水平的不同,将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这主要是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
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可分: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合作游戏要求儿童具有语言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从1999年开始,陆续给城市里的8000多个家庭做过心理咨询,对中国家庭的养育问题,她有自己独到的观察角度。她说:11岁之前的孩子,一定要疯玩过。如果一个人在11岁之前没有疯玩过,会一直没事找事的折腾,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很难安抚,到临死前都比较作。
陈教授所说并非危言耸听,《大西洋月刊》2014年某个专题为《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文中指出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已经将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然而孩子们实际上并没有变得更安全,尤其是在心理层面——随着孩子自由玩耍时间不断下降,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尤其是情感障碍)逐年上升,现在美国儿童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是50年代的5~6倍,15~24岁年轻人的自杀率翻了一番,而15岁以下的孩子的自杀率翻了两番。
我们中国没有这样做过详细的调查,但是可以想像,中国孩子玩的危机恐怕比美国更严重。根据2012年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小学生当中,有超过27%的人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相反,有12.45%的儿童平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寒暑假这一比例激增到61.4%。
现在的孩子,生活被井然有序地列在一张张舞蹈、英语、画画、书法、乐高这样的课表里。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有了更聪慧的头脑和更广阔的见识,但是对大自然的远离和群体性自主游戏的缺乏给这代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不能忽视。
我在周末的时光还是坚持带面包姐尽可能的去亲近大自然,约上她的三五个玩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自然向我们呈现它多样的景色和风姿,自然中变量的数量和种类是无穷无尽的:树木、动物、昆虫、水、沙、泥土、山脉、洞穴,这一切都随着时间发生无尽的变化,面包姐们就地取材,临时起意,每每都玩得不亦乐乎。
已经坚持“每周一爬”三年,不知道这样的坚持对面包姐以后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我所知道的是一起爬山的小朋友们身体素质都相对较好。好的身体素质是不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不太确定,但能肯定的是假如小朋友时不时地生病,无论是家庭还是大人的工作以及孩子的学习都会是兵荒马乱。
那天,一家三口步行,我突然想到了我们小时候玩的抬花轿,就和胖子两人双手交叉,让面包姐坐了回人工花轿,我诧异于在这样简单和随兴的游戏中,面包姐这样的10后乐不可支,咯咯咯的笑声洒了一路。
其实孩子有天然的通过肢体接触获得温暖和存在、尝试危险和刺激的心理需求,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居住进高楼,逐年增多的车子,拥挤的交通,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个社会在变迁,环境也在变化,人是社会化的人,孩子的活动空间和自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与孩子既定规则下的自由?掌控下的冒险呢?
几年前,挪威心理学家艾伦、桑德斯特曾经在全球权威学术期刊《进化心理学》中,建议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以下七大类冒险游戏:1、 探索高度,或者得到“鸟儿的视角”——她称之为“高度能够激起对恐惧的知觉”;2、拿危险的工具——用锋利的剪刀、刀子或沉重的锤子,起初这些看上去都是孩子很难掌控的,但是孩子需要学着去掌控;3、 接近危险的地方——在有大量水的河湖海、池塘、水池和火的附近玩耍,这样孩子将会锻炼出对环境危险的敏锐度;4、 混打游戏——如摔跤、玩乐性打斗这样孩子能学会处理攻击和合作;5、 速度——比如骑车或滑冰;6、迷路和寻找方向——当孩子们感受到迷路的危险时,就会有强烈的冲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7、 探索一个人独处。
《想象之屋:儿童的玩耍与想象力》的作者辛格博士说道:我的感觉是,孩子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被同样的事情所吸引:爬树、玩水、躲猫猫、他们充满想象力。今天所不同的是,他们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是否有人愿意去守护他们玩的天性和权利。
虽说母爱最终指向分离,但只有走过一条一条小路,趟过一条一条小溪,将来才能大山大海。而这些特别自主快乐的时光,将来都会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动力。
我愿尽我所能去守护。
以上。育儿路上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