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的几期《晓说》,正在讲《三体》,矮大紧讲述得绘声绘色,令我产生了重读原著的冲动。
《三体》是近几年国内最火的科幻小说,甚至一度火到国外去了,还拿了被誉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的“雨果奖”,作者刘慈欣更被认为是“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人”。总之,好评一片,赞誉无数。
看这本书之前我几乎从来没看过科幻类文学作品,印象中只是在中学时代翻阅过几本科幻杂志,那时我总是偏执地以为这种书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就跟那些打着“恐怖”标签实际上却并不恐怖的“恐怖片”一样。直到几年前此书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才出于好奇找来看了,看完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没有好的科幻作品,只是由于自己以前先入为主的印象,把好东西都主动屏蔽了。
光凭“宏大的叙事背景”和“作者新奇的脑洞”这两点,就足以让这部书傲视群雄。虽然距我初次看完本书的时间已经3年,但其中许多精妙的句子依然可以张口就来:“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还有“猜疑链”、“技术爆炸”、“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法则”、“面壁计划”、“阶梯计划”、“执剑人”……每一个名词都让像我一样的读者为之深深着迷。记得当时一边读的时候一边就在感慨,这么多东西作者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啊。
不过看完之后细细回味的时候,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全书整个故事都架构在“宇宙间的所有文明都必须互相竞争”的基础之上,就跟古往今来地球上的万千物种一样,必须不顾一切地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以维持文明的延续。作者为此还专门在书中提出了“宇宙社会学”的两大基本原则: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就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论调,宇宙各文明之间“都在进行”也“只能进行”“零和博弈”,有你没我,或者有我没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化思潮。
的确,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采取的这种血腥残酷的竞争方式,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现存经验也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总是以这种方式运行,在“自由市场”的前提下,“双赢”完全是合理而可能的局面。照此推论,宇宙间的各种文明之间是不是还是一定要“你死我活”呢?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最暗黑的可能性,不过我还是愿意想象宇宙中是否存在着另一种相对没那么糟糕的“另一种可能”。
由此我还想到一点,人类想象出来的各类艺术作品中的外星文明其实多多少少都带有人类自身的影子。因为我们只见过地球上的部分物种,所以我们大脑中想象出来的东西怎么都脱离不了地球生物的某些特征,由此可见,创作者的想象力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定的凭借。
比如很多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都跟人类的外形大致相似,还有一个常见的桥段是:外星文明对地球的猛烈进攻最后竟然败倒在两个地球人普普通通的“爱情”面前。你很难想象那些拥有超级文明的外星生物最后居然会搞不定两个哺乳动物之间由最正常的“性吸引”而产生的情愫,这就像一个堂堂五尺男儿居然打不过两只情投意合的蚂蚁一样荒谬。我觉得哪怕你把它说成是“基督拯救世界”式的“人间大爱”恐怕都更有说服力一点,虽然如果真到了那一天,连这个多半也没什么用处。
对于《三体》这样的书,赞誉的声音很多,批评的声音也不少,“能够引发读者的广泛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作品必须具有的特征之一。如果还能让读者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那我觉得再怎么说,也都可以归入“好书”的范畴。反正不管别人如何评论,我是真的很想找时间再读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