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看见自己
当我们成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和涟漪,但是,当我们处于和他人的关系中时,内在就开始变换不断,因为和不同的人相处,会触动到我们内在不同的部分。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被他人碰撞出内在的小我时,我们定能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情绪的波动、思绪的不断联想.......最关键的是,你习惯性的反应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否有过意识层面上的认知,如果知道了这个概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的注意力是在对方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你是否以此觉察过自己的内在,是否知道它发生过什么?是否以此寻找过自己?
最近在浏览一本书《登天的感觉》,这是心理咨询的科普类读物,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来让我们普通人,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这件事。心理咨询让人开心,有种登天的感觉,这是开始,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他人得到启发,从而成长。
这其中有个观点:“心理咨询不是咨询师的说教,应该是一种启发,让咨询者自己能看到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恢复自信自尊,实现心智成长的目标。”,这其中关于“说教”这个概念,我有不同的理解,首先个人认为,这里的”说教“可能是指某种抽象概念的介绍,让被咨询者了解他现在所处的状态,对自己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意识,这时,如果说,咨询者有一定的“理解池”储备,也就是知识储备,可能就更容易恢复自己内在觉察的能力,但若他没有这样的认知,那“说教”,在这方面的铺垫,是我觉得应该有一些的,当然作者应该是指不应过分全程的说教,讲大道理这种事情,并不利于对方情绪的释放和调节。比如,之前我在梦卓那里咨询,在聊天的过程中,她给我科普了很多关于人了解自己内在世界重要性的概念,比如培养觉察的能力,认识到你是个值得被爱的人等等,关于成长类的咨询,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治愈内心的创伤,提高自尊水平,重新恢复自身内在的觉察能力,这是需要时间的,而概念认知,是一盏指路明灯,在咨询期间,感觉提供了发现的可能,情绪的释放和调节起到了支持作用,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自己慢慢转化和接纳“新的世界”,然后随着觉察能力的提升,最后才会上升到清明的概念认知之中。
面对指责时的反应
最近遇到一个工作场景里的事情,让我观察到了潜意识中的自己。一天下午,董事长和党委工作部负责人,在一楼会议室,叫我下来查看会场布置和现场电子类设备的应用,刚一到会议室门口,就见到董事长阴沉着脸,对我说道:“你们这会议室的空调怎么没关,我刚来的时候都开着呢,怎么管理的会议室。 ”现在回想起来,面对着这种指责,我的第一反应不是面对它,承认错误,本能的反应一是辩解,二是逃避。第一项我忍住了,因为从职责上了来讲我是会务组的成员,理应管理好这种事情,所以我在听到这些话,之后,急忙用行动来规避和遮掩已经犯下的错误事实,转身去看空调开关,去看电子屏字幕开关,导致领导的情绪越发阴沉,说:“我刚关的空调”。于是我又转身去音控室的路上本能测了下麦克风,有电,响了,领导说:“是不是里面的电源还开着?”。我没吭声,继续往里面走,此时此刻,心理是紧张懵逼的,头脑一片混乱,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怎么也想不起来昨天一楼会议室到底干嘛了,为何没关空调和音控室电源,这样的问题,甚至还想去责怪平日里实际经手这件事的工作人员,但我看到了那不是我能控制的部分,我能控制的就是以后自己在下班前来检查下会议室。经过本能的指引,我把现场的电子设备全部确认了一遍,回过头来,依然没有在领导跟前承认错误,不仅仅是因为当时自己还没完全搞清楚情况,同时,还有一种想要尽快弥补局势的本能在趋势我行动,在领导跟前追问和确认明天会议需要使用的功能,好像通过这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能掩盖掉这件污点事件一样,荒诞而丑陋,像一个被吓坏的小孩。而且我还发现这是我人生中几乎很少做的事情,那就是坦荡的承认错误。由此,可以发现自己面对事实时的行为模式和心智模式,看到不等于改变,未来我只有亲自打破这堵”墙“,才能恢复内心的自我意识,从而拥有一个人本来的体面和尊严,如君子坦坦荡荡的做人做事。
理论与实际
无论是《完整的成长》书中的叙述,还是成长咨询师梦卓跟我的聊天,都有说过内心的力量,源自于对自己的关爱。拥有自我,才能有爱的能力。爱首先是从爱自己中获得的。只有爱自己,才爱他人(大白话:如果我不爱自己,我就不会爱别人)。
这些都是理论与知识,经过了作者与他人的研究验证,但是,作为一个阅读者/咨询者,它对我来讲,也仅仅是一些概念性的认知,了解性的知识,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而已。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源于实践的反馈。所以,当你迷茫之时,只是阅读知识改变不了你,仅是盲目的行动也改变不了自己,而那些真正拯救你的,你必会深信不已。
在实践学习如何爱自己的途中,通过不断的接纳现在的自己,喜欢现在的自己,同时不断的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微行动,比如视频表达、讲书、写作、跑步等等事情,像滚雪球一样,慢慢积累,提升自尊水平,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一个人。在大脑的后台,安装了一个监控软件,一个警铃,时时刻刻用正念、写作、表达等手段来观察自己,培养觉察能力,探索未知的潜意识区域,寻找自我。慢慢的我体会到了,只有我睡眠充沛,照顾好自己,精力有很大富余,心间爱的能量才能传递给孩子,做到理解、接纳与支持孩子,反之,轻则发脾气,重则冷暴力。当然情绪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这并不代表精力充沛时,就非要使用暴力的方式,虽然我还没有,做到,但是我看到并知道,面临最糟糕的状况,我始终拥有其他选择,比如非暴力沟通,那是一个迟早可以攀登上去的高峰。
但在分享自己观点之时,却惊喜的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可以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期待突破的领域,很有意思:
1、与爱人沟通时,总是想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不接纳其他意见,偏执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权力斗争——自由、爱、平等、规则)
看到这种行为,是否代表着权威和不平等的关系,我能隐约感受到哪里不对,也看到了并非我想要的结局,所以,我知道《登天的感觉》一书应该可以给我带来一些心的启发,通常情况下,人只相信自己听到、看到、感受到、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单纯的灌输理念,是低效率的行为,如果想要高效,还真得动点脑子,绕个圈圈,通过某种咨询的方式平等交流,比如提问,来让对方自己慢慢发现我想告诉她的理念,这才会有力量。
2、不知如何与爱人一起共同研讨一个问题:比如,到底是照顾自我先,还是照顾孩子先。具体问题探讨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交织网状学习法)
这就像《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说的那样,我们从小在家里经历的是权力斗争,一定要”我“说了算,才肯罢休;在学校经受的是应试教育,考完就忘,拿到证书就忘,是事实。而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是需要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交织互联的,一起探讨问题的流程和方式方法,可比权利斗争有意思多了。
3、有些事情,直接行动远比翻找资料读书来的更快
比如上面的这些两个问题,第一个,完全可以反复沉浸于实践之中,先只做只锻炼一个事情,那就是倾听,这种方式的理解、包容与支持的功效,是1V1沟通的良药,当然,如果有必要的情景,是可以适当打断对方的节奏的,例如,对方滔滔不绝的重复一些批判自己的话,像祥林嫂一样,打断,引导向其他方面的觉察;第二个,家庭会议的轮番提问,回答方式,就不赖,这个行动,反馈,在收集、咨询改进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