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 15 分钟内翻看手机。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对手机上瘾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刷朋友圈,刷微博,玩一局王者荣耀,原本只打算用手机找个电话,结果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翻页。而且,这种刷刷刷的欲望有可能伴随了我们一整天!
有时候,我们也在懊悔地问自己,这种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它那些看似好的产品却不行呢?
作者尼尔 埃亚尔和瑞安 胡佛创建的《上瘾》这本书将会为你解开其中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上瘾模型”,它是一个为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提供的四阶段模型,无须巨额的广告投入也不必发动强大的信息攻势,通过这个让用户对产品欲罢不能的连续循环模型,就能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依赖上你的产品,成为忠实的用户。
上瘾模型四阶段
1、触发
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就像发动机里的火花塞。
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让人产生习惯性依赖的那些产品,往往是外部触发最先起到作用。
例如:微信提醒声音、微信信息的小红点提示。
2、行动
在对某种回报心怀期待情况下做出的举动。例如:轻轻的点开微信,就会看到朋友发来的信息。
为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产品设计者充分利用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
(1)该行为简单易行
(2)行为主体有主观意愿
例如:一旦点开微信,接下来看到的内容就会精彩纷呈。
3、多变的酬赏
通过一些不可以预见到结果的惊喜,来激发人对某一个事物的强烈渴望。例如:打开冰箱,不再是只能看到灯亮,而是每次打开都有不同的小惊喜,类似变戏法一样。
吸引用户的制胜法宝——给产品“安装”多变的酬赏
人在期待奖励时,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急剧上升,奖励的变数越大,大脑分泌的这种介质就越丰富。人会因此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大脑中负责理性判断的部分会被压抑,而负责需要和欲望的部分会被激活。老虎机、彩票就是经典的例子。
一旦我们打开微信朋友圈,就会看到朋友最新的动态或某种你感兴趣的信息,我们的大脑的兴奋度会因为意外的酬赏而不断地上升,就会在朋友圈逗留越来越多的时间,期待发现更对的惊喜。
4、投入
这是上瘾模型的最后一阶段,也是需要用户有所投入的一个阶段。
投入不等同于简单的舍得花钱,是指用户的行为能提升后续服务质量。
添加关注、列入收藏、壮大虚拟资产、了解新的产品功能……都是用户为提升产品体验而付出的投入。
“上瘾模型”诠释了很多畅销产品所蕴含的设计理念,提示了这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产品和服务让人欲罢不能的秘诀。比如微信、头条、微博,我们无从察觉,不知什么时候就成了它们的俘虏!
“上瘾”是工具,本无所谓好坏!
但你一定想知道产品设计中有哪些你意识不到的秘密开关?打开这个魔盒,你就可能是上帝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