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可以在照片中认出自己,但有时候看这些照片会觉得里面那个人很有距离感。艺术家们很早就知道即便是再精准的图像,也无法表达对象的整个情态,于是从追求相似性的描摹到慢慢转变成表达对象的内在生命成为他们创新的动力。19世纪之前用图像表达生活中的场景并不常见,人们只有很少机会能够在宫廷或者教堂内看到图像。当时的绘画与雕塑可以说都是价值连城的奢侈品。在一些宗教教义中,书本中的插画和装饰画都有很严格的图像限制。甚至非宗教题材的绘画与雕塑会被视为道德沦丧的标志,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拥有。
在中世纪或者更早的宗教文化中信徒可能会在画像前祷告,还有些圣徒会带着小型的雕像,但偶像崇拜在教义中又是不被允许的,这就出现了许多矛盾。不同的派别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规则,并且在拥有话语权时排除异己。古典时代晚期,罗马人渐渐把对皇帝的崇拜融合到宗教中,神统治天堂,皇帝统治人间,两者之间并不冲突,矛盾也因此消解。人们对于图像崇拜的支持与反对也根据需求自圆其说。
对圣像的崇拜开始让许多艺术家和教会有了可观的收入,而且不同的争论与冲突还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虽然拜占庭帝国的圣画风格比较僵硬,人物的表情冷漠而呆滞,但在意大利、西班牙这些西欧地区,人们开始赋予了这些画像更多的可能性。当时教堂开始引入了华丽的装饰来布置圣坛。一些殉道者的遗骸或者传说中的圣物被供奉在精美的圣物箱中,圣徒们的形貌被精心描绘,教堂里的雕塑也开始有了异域风格。朝圣者们来到圣殿就会被那些精美的装饰吸引。
不过随着中世纪日渐拉开的贫富差距,教堂的夺目精美和穷人的窘迫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始有教会主张摒弃名利,寻求质朴的生活。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教堂里开始出现了各种题材的圣画来布道。信徒也开始购买这些作品,或者给教会大量的捐献。如果有一笔价值不菲的捐赠就可以在教堂里拥有自己家族的专属礼堂,这对许多富人是极有吸引力的。现在人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教堂看到过去豪门大族的标志或者徽章,这可能就是当时教会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教堂的建造和装饰耗费了人力,物力,不过教堂修道院或者手工艺人却得到很多收益。到了中世纪晚期,一部分手艺人脱颖而出,成为了现代意义中的艺术家。他们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精进,有些传承了好几代的手工匠人成为了领军人物,他们凭借着巧夺天工的技艺得到了人们的拥戴,如同那些被他们创造出来的画作或者雕像倍受景仰。有一些艺术家还悄悄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作品之中,成为了不朽的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