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述而第七》35:与其欺负别人,不如欺负自己

《论语·述而第七》35:与其欺负别人,不如欺负自己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0-12-16 17:59 被阅读0次

《论语·述而第七》35:与其欺负别人,不如欺负自己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的一生,大概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各就各位,各安其命,做人得守规矩”,最典型的便是“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生追求,贫也好,富也好,贵也好,贱也好,各人有各人当处的位置,安于所处最可贵;第二句是“谁也不要欺负谁”,最极端的说法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真正志于仁的君子,是不会瞧不起和欺负他人的。

第一句话有个潜台词——你站在你自己合适的位置上,努力向上生长便是你自己的事儿;第二句话也有一句潜台词,那便是真正牛气的人不会欺负别人,要欺负也是欺负自己。

欺负别人,那是没事找事,欺负自己,才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奢则不孙,俭则固”,这一次,孔子算是无意间把其中的道理讲明白了。

一、俭何以胜奢

奢,是用过分富余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俭,是用过分贫乏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孔子是讲中庸的,在他老人家看来,过犹不及,过分和不及是一样的效果,都是不妥帖的。他强调的礼是——像天地自然一般和谐的充满秩序感,不及不是礼的表现,过分也不是礼的表现。

两种同样都属于过分的做法,为什么还有高下之分呢?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严格来说并非物质极大丰富的时期。用过分贫乏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虽然不好,但总好过在物质并赋予的情况下,用过分富余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

天道是“有恒”长久的,所以,在孔子看来,“有恒”才是最可贵的。“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相比较而言,在物质并非极大丰富的春秋时期,用贫乏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显然会更为“有恒”长久一些。

二、俭与奢的结果

俭的结果是“固陋”,今天我们讲“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长期用过分贫乏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时,实际上是陷入到一种面向昨天的思维方式之中。把昨天的生活再来一次,我们的确能通过对每一个细节的完善和修补,做到精益求精,但于此同时,带来了一个不愿意、不敢于尝试新事物的结果,如此一来,人难免会限于固陋。

奢的结果是“不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俭到奢,实际上是一种感官刺激的由贫乏到丰富。对于人性而言,从贫乏到丰富总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当一个人长期用过分富余的心态驾驭和使用财富时,特别是长期有驾驭和使用财富上的优越感时,会对他人变得麻木。所谓“为富不仁”就是这个道理,你看汉朝那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不是讲——老百姓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羹呢!他只是因为过多、过度的刺激变得不敏感了而已,这种不敏感本质上是对他人的不敏感,最终必然演化为“你的世界我不懂,也懒得懂”,这实际上便是孔子所说的“不孙”,失去谦逊,没有敬畏,不知天高地厚。

三、与其欺负别人,不如欺负自己

俭的结果是固陋,固陋实际上是对自己狠的结果;奢的结果是不孙,不孙实际上是对人狠的结果。

孔子是讲究“仁”的,“仁”的本质是心中有他人,千万不要欺负人。与其欺负别人,不如欺负自己。与其“奢则不孙”,不如“俭则固”

在孔子眼中,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富贵也好,贫贱也好;在上位也好,在下位也好;深居陋巷也好,挥金如土也好;谁都不要欺负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安其命,谁摆正谁的角色,谁也不要欺负谁。万不得已,非要欺负一番,干脆你就欺负自己,也能有个身心上的修养和精进。永远不要矛头向外,起欺负别人的坏心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第七》35:与其欺负别人,不如欺负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yi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