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撰写诗词是为了抒发情怀,有咏物言志的,有借诗传情的,有描写繁华盛世的,有讽刺时事的,能够流传百世而不衰,除了文字激荡,文彩飞扬外,还有其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价值,所以才有精神财富一说。
比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慷慨悲凉,感慨深远。
再如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勾画出一个寡妇的哀愁,更成为千古绝唱。
再如当代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用淳朴、平易的文字写的枸杞树、海棠花等散文,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类似的诗词和体裁能够传唱的就有很多,就不再逐一欣赏了。今天我们写作是作者思想的记录,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审视和思想交流。
当我们进入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写作成为码字,‘’眼球‘’经济大行其道,脱离生活的小说,大量无病呻吟式文章,为写作而写作的短文,碎片化的知识,通过微信和公众号,微博,博客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流传,刷流量,赢点赞,逐渐成为写作的原始动力。
快餐化趋向成为文学作品的暗流,读者不停地追读,流水文的写法应时而生,架空历史,虚构事件,为写故事,硬塞进去甲乙丙丁某个人物,正逐渐把中国文化推向某个未知的境地。
写作中应该警惕文学作品快餐化趋向,真正把主题明确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文章奉献给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