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叔山无趾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这个故事可以拿来鼓励那些身体残缺的人,就算身体残疾还有品德可以修炼,不要自暴自弃。其实这个世界上残疾人是很多的。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作为一个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恐怕还未能达到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还在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传扬于外,难道不懂得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
孔子的儒家确实追求名声,儒家解决的是人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人活在世上要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才能开心,而孔子给出了一条路,修养自身品德,治天下。可是庄子认为所谓的名声、名望只不过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得到了一时快乐,别人的尊重,也要一生受其束缚。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老子说:“怎么不径直让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可以与不可以看作是齐一的,从而解脱他的枷锁,这样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哪里可以解脱!”
庄子借老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是齐物论,老庄解决的是人的存在虚无主义,儒家告诉人30做什么,四十做什么…,一路到死,那面临死亡怎么办?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就是拒绝回答,不要问了!
但人近老年,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为什么不能问?一个人如果在年盛时期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才会从一生的角度统筹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路闷头向前冲,冲到离终点10米远,发现是悬崖,已经刹不住,自己也时日无多了。
最近在想,儒家就像教人顺序活法,从前向后活,青年不要想中年,中年不用想老年,过好当下。而道家有点像倒叙,先让人站在人生终点看一看,去思考自己人生轨迹应该怎么过,确立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再从头活,这种活法可能更闲适,更从容,遇到困难挫折时能更淡定,这也是为什么学道家的人看起来更洒脱,因为无需快快赴死。
深刻了解到人早晚会死这件事后,那其实人生一个目标,所做的事为了减缓死亡的到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演化出道教,奉长生为目标。
如果把大喜大悲,愤怒、懊悔等等极端情绪都认为是加快死亡,那就看开了,不要做这些,保持心情平顺才是长寿的做法。对于身体来说,大鱼大肉和咸菜豆腐都不利于身体健康,那就吃喝均衡,每餐七八分饱,不会因为一种食物好吃就无节制吃,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论是保养身体还是保养心灵,都应该控制欲望。
但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是无法实现的,庄子说的是人总会死,死了就变成宇宙中的另一种形态了,也许没有了思想但没有消失。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说,是啊,人是碳、氧、氮等等各种元素形成的有机体,死了,这些原子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消失啊,只不过换了一种形态。所以,死亡来临时也能淡定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