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眼睛,先哲孟子也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观察一个人的善恶,最佳之处就是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无法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则明亮;不正,则昏暗。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眼晴。这个人的善恶能往何处隐藏呢?”
还有人说,人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时候,他的神情集中表现在眼晴上。心正,注意力集中,眼睛则明亮:心不正,注意力分散,眼晴则昏暗。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心邪与心正是无法隐藏的。一个人可以说谎,可是眼晴是不会弄虚作假的。
观眼神识人,就是通过观察人的眼神来认识人内心的秘密。诗人公木在《眼睛》中这样写道:“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中年人的眼睛是严峻的,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眼晴是心灵的窗口,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它给笑声镀一层明亮的闪光。”目光是意志的体现,眼晴是心境的流露。在人际沟通中,敏锐的目光能捕捉对方的神态表情变化,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若你静下心来,用自已的眼晴去仔细地观察另外一双眼睛,你会很容易发现:这双眼睛,正是对方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现。人们往往将眼睛比喻为心灵之窗,这种比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若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不用说,双方都要先将对方打量一番。打量的目光第一个捕捉的对象就是脸,而在脸上第一个捕捉的对象,就是对方的双眸。眼睛中的神采怎样,眼光是否坦直、端正,都可以反映出对方的性情、人品、德行、情感。
在生活中,你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眼睛,而从眼睛中闪烁出来的光芒,也会带着不同的寓意,流入你的眼中。事实上每一双眼睛,都在默默地叙述着心声。
躲闪对方目光的人,缺少足够的自信心,性情懦弱。
若是一对恋人,那么躲闪的目光则有另一种含义,表明他(她)因倾心于对方而感到紧张或羞涩。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旅途随笔·一个车夫》中写道:“我借着灯光看小孩的脸,出乎我意料之外,那完全是一张平凡的脸,圆圆的,没有一点特征。但是当我的眼光无意地触到他的眼光时,我就禁不住大吃一惊了。这世界里存在着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存在的。在那一对眼睛里我找不出一点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骄傲,这么倔强,这么坚定的眼光。”巴金以作家特有的观察力,在无意中躲开了对方的目光,但是又在无意识中触到了对方的眼光,这个事例说明,躲闪的目光事实上是躲而不闪、躲中有闪,闪中有情,闪中更有新意。
注视的目光,根据文化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种族与民族的不同,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在我国,不大熟悉的人之间交谈,目光下垂,回避接触,是一种礼貌的表示。而在西方,则正相反,被认为是一种轻视、傲慢、不尊重的表现。
目光斜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国古人所云,眸子不正则心术歪也;另一种情况是指并不相识,或不大熟悉的人之间的一种情况。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言二拍”的《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眼孔浅时无在量,心田偏处有奸谋。”心田之偏、藏于脏腑,何以知之呢?在古人看来,两眼歪斜,心术不正。
在作家的笔下,对眼睛的描绘,就更为传奇生动了。美国著名的作家杰克·伦敦在作品《一块牛排》中出色地描述过这样的一个人:“他简直像个野兽,而最像野兽的部分就是他那双眼睛。这双眼睛看上去昏昏欲睡,跟狮子的一样一—那是一双准备战斗的眼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春潮》中也描述过一双强者的眼睛:“那双亮得几乎变白的大眼睛现出冷酷的迟钝和胜利的满足的神色。只有鹞鹰用爪撕裂一只落在它爪子中的鸟儿时,才会有这样的眼神。”
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在他的中国古代人物作品中,润绘出一双双高傲、狂放、深沉、凝重的眼睛,欣赏时,给人一种可敬可畏之感。这只大笔画出了中华民族精英的风采: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欣赏之余,确实可以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勃发冲击,怒吼狂奔的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