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派修心营
打卡Day 3
今天听完小武老师的分享,我有3点感悟:
感悟1:福自己求。
《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一书中就说:“我们的观念会产生行为,行为又会回过头来改变大脑的结构;先天基因决定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又会回头来改变大脑。”
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神经系统为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行动具有改变认知的力量。科学研究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无论过去如何,都不是我们未来不幸的阻碍和借口。未来要活出怎样的人生,就取决于当下的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我命由我不由天——逆天改命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上,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种好种子。无论我们之前有什么做得不好的,都不代表我们的人生就只能这样了。直面并接纳自己的不足。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面对不足和问题的最好的方法不是逃避假装看不见,而是去面对。就像是正念练习,当有念头升起时,不去评判对错,而是看见与接受,然后才能冷静分析,慢慢消解。
看见事实真相,接纳而不是逃避、不是责怪,而是问问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一味沉浸在“为什么这种事/人会让我碰上”的纠结之中。把时间和经历,放在我们能改变的事情上,比如从现在开始,不带着期待,不问结果,只讲付出,带着诚意和耐心,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时间看得见,命运也会改变,福气自会增长。
感悟2:反省反思。
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有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反省,但是日日这样隆重地反思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记得道明寺很爱说一句话:“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对于做错的事,如果只是轻飘飘地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还真是没有什么实实在在地用处,没有发自内心,没有日复一日地反复反省,即使内心说了“抱歉”,要做到彻底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了凡四训》里也写到:“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一日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有的却不能勤勉修行德性、拓宽学问,为什么呢?只因“因循”两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守着世俗之见,按照社会的惯性得过且过,对于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正是因为我们反省得少,反省得不彻底,反省得不深刻,我们才没有从根本上改掉很多如影随形的毛病,才会一次又一次在类似的问题上栽坑,才会不断地重复一些“鬼打墙”的问题。
感悟3:正念利他。
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要经常反省自己做所谓的善事的动机是什么。《了凡四训》中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会伪善。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即使是做好事,也要看我们的起心动念。小武老师说:“心是命运的源头,命运由行为决定,行为由念头决定,念头由心决定。‘念’这个字拆开来就是‘今’+‘心’,也就是当下的心。
因此要管理好每个当下的念头,并落地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命运自然而然会发生改变。想种出什么福田,就要多修哪一方面的正念善念。”
所以,我们要善护念,要时时觉察,保持正念,并在此基础上多做利他之事。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中就有一条:积善行、思利他。在我看来,稻盛和夫先生是把做善事和利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我们很多人做善事、好事,是出于各种目的的。即使是做一样的善事,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有偏差,那么善事给我们的福报也是会有折扣的。因此,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去做对的事情、好的事情、善的事情,不问收获结果,只需耕耘付出。
投射到当下的生活,我觉察到可以在以下行动中去精进/改变:
行动1:践行学习、反思、创造,每日都花时间输入与输出,把时间用在正向的事情上。每日记录感恩或是反思,哪怕只记录一句话,也要每日坚持,写下来,便是好的开始。
行动2:通过冥想、正念等常常觉察自己的念头。每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种好种子,从最小的善事做起,从日行一善开始。
2023年日更第5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