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贵子,古代说的是穷人家的孩子科举中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荣华富贵哗啦啦。
“贵”是富贵的“贵”,也是权贵的“贵”,中了进士就等于拿到了通往“金山银山”(更多资源)的通行证,上面盖的是皇帝的戳。
但是跟你说一个事实,那就是古代也一样寒门难出贵子,原因不在于“寒门”而是科举考试真的很难。
我们先看一下它需要怎样地打怪升级:
预备关,县试海选。通关后成童生,不少人卡在这一关,五十岁还是童生。
第一关,院试。晋级后就是大家熟知的秀才。
第二关,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考。通关后就是举人,不一定能做官。
第三关,会试,京城举行,必须有举人参加,通过者参加终极大面。
第四关,殿试。皇帝是面试官,最后晋级者称为进士,前三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想想《超级女声》就知道,全国考生这么多,层层筛选下来能考中公务员的就没多少了,保不准高官贵族为自家子弟打个招呼,寒门中奖者就更稀少了。
当年的洪秀全同学就是屡次不第,最后恨得造起反来了。
现在呢,早就过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所谓的“寒门”大概指的是普通的农民、工人或农民工,赚得工资不到平均线。
“贵子”就是那些读书成杨振林的,考公成大官的,做生意发大财的。当然也许没那么夸张,反正用世俗的判断就是混得挺好的,有名有钱有权有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贵子呢?当然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二代”了。
你想想国民老公王思聪,读的是英伦名校,寒门哪读得起,开公司有老爸支持。知识+资金+自信齐备,要想不成功也难。
你再看看贵县县长大大的儿子,不是官就是高管,如果他只是个普通工人赚着万把块工资,估计打死你也不信。
所以豪门更容易出贵子,因为他们有好的环境,好的教育,好的思维,好的人脉资源。有了这些,豪门的孩子的起跑线已经比寒门高了n个level。
反过来说,穷人没有多少资源,眼界小圈子窄,思维局限。下一代受到的影响同样会很大,因为“穷”不只是一种没钱的状态,也是会遗传的文化基因。
“寒门难出贵子”不仅有阶层性还有时代性。
我们先思考下什么时候“寒门容易出贵子”?我想主要是两个时期:
一是政治变革期。比如秦末出了刘邦,刘邦是个乡村古惑仔;比如元末的朱元璋,当过和尚吃过百家饭;还有清末民国,就更不用说了,孙中山、段祺瑞、毛泽东等大咖都是一介草民出生。
二是经济转型期。80年代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江浙一带出现一大批草根创业家,如鲁冠球、宗庆后、周晓光等人都是出身贫寒,尔后乘改革开放春风,抓住机遇,凭不懈奋斗成为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其中,有不少老板甚至没读过几年书。
如今社会处于政治稳定期,从上面提到第一点或从历史眼光来看,“寒门难出贵子”尚属正常。
其实问题背后,人们在意的不是寒门能不能出贵子的问题,而是资源分配公平性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资源分配能否做到公平,这几乎是无解的。因为二八法则的作用,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纵观世界,莫不如是。
至于贫富差距。我觉得贫富并非只有两极分化,贫与富之间还有一层中产者,也就是说寒门和豪门中间连接着“小康门”。
假如中产阶层足够多,而贫富只是橄榄球的两端,那“寒门难出贵子”自然不具有讨论性。
但是目前中国的贫富结构大概是金字塔型,也就是说寒门占了大部分。从事实上讲金字塔上端的人的确更容易成功。
但不要忘了今天我们又处于经济转型期——从传统实业转向移动互联网经济,下端的人成为贵子也并不是很难。
因为移动互联网加速并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个体时代迅速崛起。我们看到不少普通屌丝已逆袭成功,如剽悍一只猫,刘大猫,黄有璨同学。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也变得简单了:你出不出生寒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成为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