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7月,与往常大为不同,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日本军队这时已驻守在丰台、长辛店一带,永定河畔,杀气腾腾。上至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下至平民百姓都嗅得出空气中飞扬的血腥气味。明眼人都看得出,日军武力侵略已成弯弓待发之势。
一个闷热的下午,秦德纯邀请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20余人共商大计,会议在忧与悲、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钟。
坏事早晚会到来,只是没想到会那么快。会罢不过两小时,卢沟桥事件爆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3091/7550670c18e4814d.jpg)
当晚日军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国军民八年抗战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十九军所属部队分别驻守冀、察两省与平、津两市,各地区的省市最高行政长官亦分别由驻军首领兼任。作为二十九军军长的宋哲元,是两省两市的实际控制者。而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已对这块“三半”(半封建、半殖民地、半独立)特性的地盘上的军政事务无力把控。
蒋介石闻讯卢沟桥事变后,在当晚的日记中如此写道:“一、倭寇已在卢沟桥挑衅,彼将趁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二、与宋哲元为难乎?使华北独立乎?三、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此时,中国的形势有以下几点:1、包括热河在内的东北四省已经沦亡于日寇之手;2、日本迫使中国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和华北特殊化。
东北已沦陷,华北也危在旦夕,有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面对危局,蒋介石不再像“九一八事变”后那样与东北地方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而是采取外交斡旋与不惜开打的战略思想,电致宋哲元、秦德纯固守宛平。然宋哲元却一如“九一八事变”后的张学良,不仅不愿抵抗,还幼稚地希望通过妥协谈判来和平解决卢沟桥事件。
与此同时,日本军政首脑则采取挑拨离间之计,扩大宋哲元与南京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一来想把南京政府的势力排除在华北以外,二来希望使宋哲元放弃抵抗,“和平”占领华北。
接下来,透过一连串的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到三方的立场与行事逻辑。
1937.7.7卢沟桥事件爆发。
1937.7.8秦德纯致电蒋介石,报告事变经过及北平情况。
1937.7.9蒋介石致电宋哲元,警告其放弃幼稚幻想,命令其积极应战。
1937.7.10蒋介石先后两次发出电令,恩威并施指示宋哲元积极应战。
1937.7.11宋哲元化妆打扮前往天津,打算与日本求和。同日日首相觐见日皇,就中日形势举行紧急会议,计划于16日派遣10万陆军到中国。
1937.7.12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江西境内国民党军队均准备接受调遣,参与备战。
1937.7.13蒋介石再次致电宋哲元,告知卢沟桥事变无法和平解决,只有齐心协力才有胜算,千万不要被敌人欺骗而各个击破。
1937.7.14宋哲元对劝言不屑一顾,下令取消北平戒严,严禁二十九军与日军摩擦。
1937.7.15宋哲元谢绝全国各地对北平的捐款募军之举,理由是以免让日本人找到借口,妨碍“和平”大计。
1937.7.16蒋介石邀请英国驻华大使出面调停,但被日方所拒,中日关系更急剧恶化。同日,蒋介石邀集全国各界代表人士举行庐山谈话会,讨论必要的“应战宣言”。
1937.7.17蒋介石在庐山正式发表抗战声明演说,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同日,国民政府紧拨大批武器装备运往二十九军,命令周边部队协同二十九军与日军决一死战,而日本那边,东京五相紧急会议也决定增派40万日军赴华助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3091/b765dbead9a99a6e.jpg)
1937.7.18宋哲元偕张自忠(时任天津市市长)初次会见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宋哲元自以为谈得很好却不知已中了日本的圈套,日本真正的目的是拖延时间等援军到达再一举击溃二十九军。
1937.7.19宋哲元回到北平,不顾中央政府大政方针及蒋介石的命令,擅自下令拆除北平防御工事以及其他种种妥协之举,以向日军做出“求和”的榜样。
1937.7.20蒋介石由庐山返南京,再度召集军政要员会议商量抗战总战略。
1937.7.21日本关东军三个旅已相继秘密调入华北,抵达丰台,完成围攻平津的军事战略部署。另外八个师团约16人正日夜兼程沿不同路线向平津袭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叮嘱务必守住平津,并将在天津与日军所签订协议立即报告中央政府,不要擅自隐瞒。
1937.7.25日军已完成军事部署,大规模攻击平津的战争前奏——廊坊之战打响。二十九军奋起反击,敌我双方伤亡惨重。
1937.7.26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中国守军抵挡不住,撤出廊坊。蒋介石再次致电宋哲元,死守勿失,决心大战。
1937.7.27二十九军攻复廊坊,激战后不支撤出,廊坊失守。与此同时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开始指挥对北平守军的大规模进攻。战至28日拂晓,南苑失守,守军伤亡惨重,向北平城撤退。佟麟阁、赵登禹及其所属3000余名官兵阵亡。
1937.7.28宋哲元、秦德纯等高官大员率部仓皇南撤。
1937.7.29北平沦陷。当日傍晚,北平最后一支守军何基沣的一一〇旅也南撤,这支曾经打响卢沟桥第一枪的部队在这场溃退大潮中独木难支,也只能尽快撤离北平这块险恶之地。北平民众悲愤交集,他们用沉默表示了对守军的不满与愤慨,没有人为之送行。唯年轻的学子们真情不减,向这支败军将士恋恋不舍地做最后辞别。何基沣声音已嘶哑,但仍用最大力气喊道“同学们!北平——,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3091/d70fdbcc0d81dfa4.jpg)
次日,天津陷落。
读至此,心中隐隐作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