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15|《心理学导论》绪论第一章第一节(2)

7.15|《心理学导论》绪论第一章第一节(2)

作者: 阿直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21:10 被阅读0次

晚上跟上司发去了辞职的说辞,但下班后大家都不看企业微信,看来要等到明天去公司她才会看了。

今天把第一章第一节看完了,顺便还看了一点第二节“心理学发展”。
知识点:

1,人格由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组成。其中心理特征是在三个心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对象。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话说能力等于特征听起来还是怪怪的。它表现了人们存在差异的活动效率和潜在可能性。这个比较好理解,能力越强,办事效率和进步空间就越高嘛。而能力一般划分为智慧活动性能力(智力)和动作活动性能力(技能),也就是游戏里面的属性和招式。这个能力是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天赋+门派。
气质和性格不太好区分,它们是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一贯、稳定且区别于他人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特征。说人话就是人的性情,有些人性情急躁,容易激动;有的人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而内向。“气质是模仿不来的”,说的就是这个。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又是这个词),在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相比于气质,性格更常用来形容他人,例如说一个人谦虚、骄傲、坚韧、自信、温柔等。

2,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陈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是一方面为揭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以及生活质量。

关于这四点,书中概括得挺简洁,可以用一个人突然发脾气这个心理活动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这个行为的本质是感到愤怒(陈述),为什么会愤怒(解释),能否通过因果关系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发脾气(预测),怎样能让他不发脾气(控制)。

3,陈述的目的是对心理活动进行精确的观察,或根据外部性外、动作反应以获得真实的事实去推测其心理活动。

这个涉及到外部环境与自身主观心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分为概括分析水平具体分析水平,概括分析水平的是陈述性质,具体分析水平的是陈述数量。(这个暂时不太理解)
陈述最重要的是真实和客观。

4,揭示人的心理就是阐明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的重点是“为什么”。

为什么生气时容易打人,为什么害羞的时候会选择回避等。

5,预测是研究的基本目标,心理学目标之一是能够准确地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

摸透一个人的心理,就有可能预测他的行为习惯。

6,调节和控制是指引导或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朝着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或对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校正。

表面的话奖励和惩罚手段是其中一种方法,更深层次的就要涉及咨询和治疗的部分了。

7,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人将哲学比喻为心理学的“父亲”,生理学为“母亲”,生物学为“媒人”。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8,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法国笛卡尔和英国洛克。

亚里士多德:人类本性、经验的由来,感知运用和记忆功能等。
笛卡尔:二元论——“心”为“身”之主,身体活动皆有具备理性的“心”控制。
洛克:倡导经验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知识来自后天经验,人出生犹如白纸,无善恶之分。

9,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生理学家是柏林大学的穆勒、赫尔姆霍茨和莱比锡大学的费希纳。

穆勒:主张特殊能量说,人的感觉和辨别在于不同神经传导发生的特殊能力。
赫尔姆霍茨:认为视觉神经存在红绿蓝三种不同广播的感受器,也用共鸣理解人的听觉现象。至今仍是实验心理学解释色觉和听觉现象的基本原理。
费希纳:创用实验方法,测定物理刺激和心理感受间强度及变化的关系。

10,对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的进化论思想,使遗传、环境、个体差异和适应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再后面就开始讲心理学七大流派了,希望明天能学习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15|《心理学导论》绪论第一章第一节(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nj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