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脉要精微论》其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阐述了传统脉法之外的又一新的脉象诊断模式,其核心内容表达了脉象和脏腑器官以下的对应关系:
(1)将寸口由寸关尺三部扩展到寸关尺、上竟上、下竟下五部; 2)寸口脉诊断部位由五脏六腑推衍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 3)寸口脉寸关尺各分部再细分为前后上下内外左右。
(三)寸口脉分区候诊模式
1、寿氏脉学将寸口脉诊断部位由传统脉法的寸、关、尺三部,演变成为寸、关、尺、尺下1、尺下2五部;
2、寿氏脉学将每部位划分上下内外左右九方位,延绵寸前尺后,并将血管外桡侧和尺侧血管周围组织层横向分为3个等份,即每分部含有15个诊断点位,浮中沉共45个诊断点位。双手寸、关、尺、尺下1、尺下2浮中沉合起来共450个诊断点位,形成脏腑器官和寸口脉局部精准的定位关系,极大提高了号脉诊病的精准度。
3、寸口脉血管外包绕着血管周围组织层。
(四)寿氏脉学脏腑定位关系。
寸脉:大脑、肺、颈椎、耳、鼻、牙、眼、舌、咽、食道。
关脉:心脏、脾脏、胃
尺脉:肾、大小肠、膀胱、肝胆、胰腺。
尺下1:盆腔、子宫、卵巢、前列腺、睾丸、大腿。
尺下2:小腿、足部。
(五)寸口脉象独动理论:寿氏脉学脉象是建立在《内经》寸口脉
“独动理论”基础上的脉象信息识别技术。
1、起源于古脉法的寸口脉“独动”理论:
(1)脉象独动现象是脉学领域独有的特殊现象,也是脉象学持脉诊病普遍规律。脉象独动是指寸口脉上寸、关、尺各个部位脉象的搏动是有差异的,凡是脉搏出现异于它部的搏动就是我们所称“独动”;该异常搏动部位称为独动点。
(2)脏腑器官任何生理病理变化,都会在寸口脉的反应点上以独动形态改变的模式表达出来。独动点的异常搏动是对应脏腑器官疾病的表达,即《灵枢·经脉》篇指出的“是动则病”的脉学理念。
(3)寸口脉象疾病独动现象的显现,遵循《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的原则。
2、如何判断寸口各部位的独动现象:
《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脉象独动识别大法:“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六)寿氏脉学脉象信息的分类
寿氏脉学脉象信息包括脉搏压力波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壁形态学改变、血管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脉象频率特征改变、脉象温度觉改变、脉象影像学改变、脉象信息学改变八类。
脉象信息分类
1、脉搏压力波的变化:通过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势、脉形等多方位感知中医证候变化的信息,判断其中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变化,主要应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2、血管壁形态学改变:寸口脉血管壁动脉硬化程度,顺应性、紧张度、血管壁张力、充盈度、狭窄、隆起、凹陷和增生。
3、血管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各脏腑器官病变通过血管神经、神经体液和内分泌反馈,直接影响到寸口脉局部血管平滑肌、血管周围组织产生细微形态学变化。这是当前疾病脉象诊断主要物质基础。
脏器切除,局部芤脉。血管局部脂质沉积、结节、硬化涩脉
脏器肿大局部凸起。局部占位病变。反映区疼痛细紧脉。
4、寸口脉脉象振动觉改变
各脏腑器官在脉搏冲击下,随其生理病理的固有频率产生振动,并反馈到血液中,传递到寸口脉。神经心理活动同样通过脏腑外周效应模式,以振动波的形式反馈到寸口脉,产生心理脉象。
5、脉象温度觉改变:通过脉象温度觉改变感知各脏腑器官寒热温凉属性的变化。
6、寸口血液流变学改变:对脏腑器官各自血液流变学特征叠加到寸口脉象中所提供的脉象血流变信息,特异性高。其原理如下
①血液流经各脏腑器官时,因脏器特质(力度、稠质、大小、方向等)不同,这种特征反馈到脉搏血流中,叠加在脉搏不同的时域阶段,产生各自的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
②脉象局部组织形态改变导致局部血流变改变。
二、寿氏脉学疾病脉法诊断涉及的领域
骨骼关节疾病类;肌肉、肌腱、筋膜系统疾病及疼痛类疾病;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妇科;肿瘤及转移;五官;内分泌代谢;器官的植入和摘除;亚健康状态诊断、病因分析及干预;某些未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治未病)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