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的故事,一个关于友情与亲情,勇敢与懦弱,忠诚与背叛的故事。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 ·胡赛尼。故事开始于60年代的阿富汗,一个依据人种以及信仰划分贵贱的社会,普什图人优于哈扎拉人,逊尼派优于什叶派的伊斯兰国度。虽然社会整体平和,但是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也成为了后来灾难的伏笔,种族仇恨在社会内部缓慢的发酵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阿米尔出场了,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普什图人,天性善良却也软弱,具有写作天赋,不爱运动。他的父亲是喀布尔当地极有名望的大法官,为人乐善好施且富有正义感,经常对身边的人给予帮助,并且亲力亲为的建立了一座恤孤院,对于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哈扎拉仆人阿里,以及阿里的儿子哈桑都表现的非常亲切以及感情深厚。唯独对自己的孩子阿米尔,他要求严格,经常表示出不满意以及疏远感,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也一直在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而努力。他与家里仆人的孩子哈桑,一个哈扎拉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他眼见着父亲亲切温柔的关注着哈桑,因为哈桑打水漂打的好而赞许他,为了给哈桑治兔唇而关切的态度,以及从来都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凡此种种,在孩童时代的阿米尔心里产生了不可明说的妒忌,而期待和父亲独处,期待父亲的关注,这些也成为了阿米尔必须赢得风筝比赛的源头。哈桑忠实的为自己的朋友服务着,一丝不苟,“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于阿米尔的誓言。甚至为了替阿米尔追到风筝比赛最后一只风筝而被阿塞夫欺辱了。对于这样一个忠诚的朋友,一个和自己不同等级的朋友,阿米尔的心中充满了矛盾,所以他时不时的在读书的时候捉弄和嘲笑不识字的哈桑,不敢在众人面前与哈桑玩耍,孩提时代的懦弱以及逃避现实的性格,更让他在哈桑受到欺辱时选择了躲避,并且事后还因为想要逃避自己内心的自责而陷害哈桑偷盗,使其离开了父亲的家。
全书的前半部分,描写的都是阿米尔 与哈桑孩童时代玩耍的片段,其中哈桑的阳光笑容,对友情的坚贞,对生活充满希望。阿米尔父亲对朋友的乐善好施,对真正信仰的解读,这些都是极具感染力的。
直到苏联的炮火推翻了达乌德政权,掩埋了喀布尔这座城。从此,乐园化作断臂残垣,杀戮与残暴蔓延开来,往日的和平安宁不复存在。阿米尔的父亲带着他,逃往了美国。在逃亡的过程中,父亲仍然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挺身而出在前往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途中救下了同行的妇女。而阿米尔,或许一直到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父亲因为疾病去世后,父亲的形象在他心里才日渐饱满,他才渐渐意识到父亲的可亲可敬可畏。
直到拉辛汗的一通电话,打破了阿米尔在美国的平静生活。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挚交,也是阿米尔的忘年交,经常鼓励童年时的阿米尔写作,也是这位忘年交,给予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一次机会。他恳请阿米尔去喀布尔带回已经去世了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故事的最后,我们知道,阿米尔在自我斗争后,怀着对过往的内疚,前往了当时正是塔利班控制下的喀布尔。去拯救童年好友的儿子,也是自己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彼时的喀布尔已然变为了人间炼狱,阿米尔几乎失掉了性命,最终从阿塞夫手中救出了索拉博。对,就是主人公童年时代的敌人阿塞夫,那个同样是普什图贵族出身,崇拜希特勒,有着严重的种族观念的可怕的人。从文中非常简短的描述,已经可以看出了塔利班种族清洗的可怕,以及血腥无度。阿米尔从白沙瓦进入喀布尔的一路,弹坑、破瓦、秃树、乞丐,破败的景象,那就是战争所带给平民的枷锁。塔利班政权剥夺男人的性命,剥夺女人的工作权,剥夺孩子的童年,阿米尔渴望能够回到战争前的宁静家园,索拉博也表达了想要回家的心声。作者通过阿米尔的眼睛,索拉博的沉默,对战争进行了无声的控诉,表达了对家园被毁的悲悯与无奈。
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救赎挚友的孩子,完成了曾经背叛友情的自我救赎,结束了苦苦挣扎的心里愧疚。那么,战争呢?背叛了自己人民的政权,通过战争夺取的政权,通过专制控制的国家,将信仰化为杀戮的利剑,将人民至于血与火的炼狱当中的这些国度的人民,又将如何自我救赎呢?
追风筝的人,你觉得风筝代表的是什么呢?是自由,是民主,是和平,是幸福,是友情,是亲情,是爱情?还是在身不由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我们,寻求自我救赎的道路?愿我们此时此刻,能够放下心中的怨念,纠结。追寻那美好的愿景。感受活着的动人与美丽。是的,这世界不完美的太多。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