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书籍之中看到朱自清画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并且在本地,曾经去参观过朱自清故居,那是第一次去参观,当时怀着一种敬畏的心前去,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
朱自清故居在扬州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在朱自清十八岁那年冬天,父亲母亲为他在扬州完了婚。内人武钟谦女士是杭州籍,其实也是在扬州长成的。她从不曾去过杭州,后来同去是第一次。太太后来因为肺病死在扬州,朱自清曾为太太写过一篇《给亡妇》。结婚的时候,祖父已死了好几年。结婚后一年祖母也死了。他们两老都葬在扬州。
据朱自清文章中回忆道:于是祖茔在扬州了。后来亡妇也葬在这祖茔里。母亲在抗战前两年过去,父亲在胜利前四个月过去,遗憾的是我都不在扬州;他们也葬在那祖茔里。这中间叫我痛心的是死了第二个女儿!她性情好,爱读书,做事负责任,待朋友最好。已经成人了,不知什么病,一天半就完了!她也葬在祖茔里。
我有九个孩子。除第二个女儿外,还有一个男孩不到一岁就死在扬州;其余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曾在扬州老家住过多少年。这个老家直到今年夏初才解散了,但是还留着一位老年的庶母在那里。现在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我比起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天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
当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感到无比的震惊,因为从来不曾想过,朱自清先生竟有这么多孩子,而且竟然,人生境况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在那份不可思议中有一些悲凉的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