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六章与《学习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阿劲听训:
一直以为四书五经之类的古籍是大部头,不敢开头,怕结不了尾。
然,"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生活本来寡淡,若想要色香味俱全,总要靠自己添油加醋,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外加一点点信心,是不?
能让你提起兴趣的本就不多,既然都到跟前儿来了,切不可拒之门外,速速接驾吧。
真正打开后你会发现新世界的,一节一节地翻,一章一章地读,一本一本地来,现实会比想象更温柔,也更包容。
注释: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出自《中庸》第十五章,意思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走起,登高处必须从低处攀登,比喻做事要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怕你没注意,再强调一遍,“自卑”的意思是从低处攀登,可晓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