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
导语:这几天看到一个新闻,哈尔滨男孩晨宇,18岁出国留学,2年之内败光了200万元,连预科都没有毕业,回国后去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
终日以游戏为伴,仅有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而平时,都是奶奶把饭端到屋子里,甚至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吃......
晨宇的爸爸妈妈早已离婚,妈妈是一家企业的高管,晨宇由奶奶带大,奶奶的信条是,不能让大孙子受半点委屈,要把最好的都给孙子。
甚至,当5岁的外孙女吃了晨宇的一片面包时,奶奶毫不犹豫地顶着鹅毛大雪出去给孙子买了3袋面包回来。
而离婚后的爸爸妈妈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对晨宇带有愧疚性的拿金钱和物质补偿,这种“爱”的下面,没有造就孩子阳光灿烂,晨宇始终在班里很孤独,独来独往,学习也很差。
他的妈妈被采访时几度哽咽地说: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上的失败。
这个例子实在是太典型,父母离异,奶奶溺爱,却从来没有人真正走入他的内心,了解他到底想要什么?当他看见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渴望的,所以他在班里不合群。所以,他在游戏里寻求解脱与温暖,需求成就与荣耀。
我们到底该如何真正去爱孩子?
你的爱是正确爱的方式吗?
周末,我带儿子去上培训班时,旁边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在吃饭,女儿毫无表情地坐在一旁,妈妈殷勤地问:“要不要再吃块肉?”女儿点点头,妈妈连忙喂给她一口肉。“要不要吃点蔬菜?”女儿摇摇头,妈妈无奈地说:“多吃点蔬菜有营养”,女儿不理,妈妈不再坚持。我比较诧异地问:“闺女多大了?”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2年级了。”转身对女儿说:“2年级了不能再让妈妈喂了哦。”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有时候真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父母不放手!
放学时光的校园里,凡是接到孩子的爸妈,往往第一时间,就把书包转移到自己身上,孩子们潇洒地在一起说说笑笑前行。
有一次参加电视节目时,有位嘉宾谈起自己的一个苦恼说,自己从来都是接到孩子后就背起她的书包,那时候觉得孩子还小。但是孩子上5年级之后,他试图让孩子自己背书包时,孩子不是根本想不起来,就是很不高兴地样子。往往放学接到家之后,打开车门自己就跑上楼了,根本不管书包的事。
他小时,你觉得他还小,不去培养他;当他长大时,你又开始要求他突然就学会做一切,这当然会引发他的叛逆与不满。
饭是需要一口一口吃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的,成长也是逐渐培养出来的。
生命不可逆,教育难再来
罗杰斯曾在他写给女儿的那本书《最富足的投资》里提到:什么都可以再来,只有生命只有一次,这是不可逆的。
刘墉先生有一篇散文《人不就这一辈子吗》写到: “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短短数十寒暑,刚起跑便到达终点的一辈子。”
“一个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 ,即使再往回过一天、过一分、过一秒的一辈子。”
李白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是,孩子的教育确实是错过了就一去不复返了。
什么都可以再来,只有时间不会再来
什么都可以弥补,长大的孩子却已经如长大的小树,再纠正起来真的很难。
当我们能够给与孩子教育时,请给孩子最好的陪伴与教育;
即便是在忙,即便是那句催泪的话:孩子对不起,妈妈只有一双手,搬砖就无法抱你,抱你就无法搬砖。
也请你,在不搬砖的时候想想孩子,不然搬砖的钱就那么被轻易的挥霍掉,搬再多的砖又有什么用?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修行,听说关注我的都是长得好看的。来,一起修行吧。全部是原创,字字都是自己的实践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