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防御7:与攻击者认同

防御7:与攻击者认同

作者: 悠然潇潇 | 来源:发表于2023-12-23 21:33 被阅读0次

与攻击者认同,心理学的定义是你虐待一个人,因为有人曾经虐待过你,这样你就解恨了。如果你的虐待行为,是广泛而持续的,你就是虐待狂(精神障碍)。既打(骂/冷暴力)老婆也打骂孩子,大多就是虐待狂。

通俗的定义:A用虐待的方式攻击了你,你学会了,你用同样的方式去攻击B;你预感到对方有敌意的时候(恶解人意),你就开始攻击对方(先下手为强),你就开始表现出不好的态度来保护自己。

预感到别人有敌意,是你恶解人意的表现。恶解人意是一个很不好的心理方式。习惯恶解人意的人往往会把童年的痛苦经理,或者心中憎恨的某个人,投射到当前这个人身上,你凭着过往的不良经验来判断今天的事情,你就觉得人家可能是想怎么怎么着你,而且是故意的,这一刻你就恐惧了,受伤了,防御了,同时,也变得很愤怒,也就首先攻击了,变现出非常不好的态度。在他们内心呢,还以为是别人先攻击的他,他只是被动接招而且。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他自己内心想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首先发起攻击的人就是恶解人意的那个人。

比如,你个你爱人打电话,他没有接,可能确实是在忙,或者确实不方便接电话。你就恶解人意,以为他是故意不接你的电话,他看不起你,不在乎你,不爱你,嫌弃你,甚至要抛弃你。这一刻,你就异常恐惧,人在越恐惧的时候,就要要抓取。所以就上演了夺命追魂CALL ,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呀,越不接就越打,越打就越愤怒。等待对方一旦接起来了,你所有的愤怒就会一股脑地撒在了无辜的爱人身上,劈头盖脸地发一顿脾气。经常这样婚姻关系能好才怪。这也就是为什么恶解人意的人也是安全感很低的人,通常人际关系不好。主要就是因为他总是主动地去伤害别人,主动地攻击别人,主动地去破坏关系。主动地给别人带来了很多情感困扰。所以别人就要么攻击他,要么躲着他。总而言之,人际关系相处不好也是这个原因。

你怎么攻击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怎么攻击你,进而他就怎么去攻击他的孩子,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比如校园里的小霸王,往往是在家里被父母打骂大的,父母攻击了他,他学会了,等他到了学校里,他就会找一个比较弱小的同学去欺负,来修复他在家庭中被爸妈打骂给他带来的伤害。把他心中的愤怒和仇恨一股脑地释放出去,给到了那个无辜的同学。那些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也会去打骂他的爱人,他的孩子,或者街上的陌生人。总之,他在原生家庭中接受到了什么,他就是拿出来什么给到那些无辜的人。

有的来访者,跟我哭诉说她的儿子没良心,我跌倒了,他不仅不扶我,还从我身边走过去,跟个没事人似的。那我会问她,那孩子小的时候,他跌倒了,你怎么做的呢。我说让他自己爬起来呀。对呀,这是你教给你儿子的呀,跌倒了,你自己爬起来呀。这是你教给他的方式啊。

有些人可能会很奇怪,我也曾奇怪过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被虐待过,他知道被虐待的痛苦,按正常人的思维的话,他不应该是会好好对待别人吗?他为什么还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呢?这就是习得,正向习得心理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我们感觉不到。除非你有意识地去成长,去感受我们被伤害的那一刻的痛苦,然后修正我们的认知。

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使用这样与攻击者认同的防御,去伤害身边无辜的人,社交受挫,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如果曾经伤害过孩子,现在作为父母怎么办呢?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当下,另一方面,给孩子做创伤处理。做创伤处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一定要给孩子做创伤处理,向孩子道歉。第二,带着孩子回到童年,回到当年对孩子攻击和伤害的那一刻,那个事件中,对孩子做创伤处理。第三,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说和不说,对孩子的创伤处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他说的越多,他把他的愤怒委屈表达得越多,他的情绪释放得越多,越释放越痛快。这一刻,父母接住了孩子的情绪,亲子的和解反而做得越好。你不要以为,孩子说出来了,孩子是要跟你报仇啊,不要这样以为,因为他那些东西说与不说,都在他的心里,是客观存在的,说出来反而释放了,就放下了,不说的话,就始终被压抑在心中,这才可怕。第四,一定要允许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情绪,甚至骂脏话都不是坏事,说出来了,就相当于从心中清理出来了。第五。就是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渴望。这个时候,孩子说出来的都是真理,也是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你就好好听孩子的就是了。最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成长的决定。跟孩子说,之前爸爸妈妈做错了,都是因为不懂,现在爸妈都懂了,以后就按照你渴望的样子去做。如果爸妈有做不到的地方,你别怪,别生气,你提醒我,然后爸妈就马上意识到了,我们马上就去改。我们一定会努力的,去好好地去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防御7:与攻击者认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sc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