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因为还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缘故,其热度一直有增无减,从近些年来的宫斗剧、清宫戏就可以看出一二。不过,尽管晚清王朝腐朽无能、软弱暴戾,但还是有一些人可圈可点。今天孤门君所言之人,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子--爱新觉罗奕䜣。
说奕䜣的名字恐怕有人不大熟悉,但是恭亲王、议政王的头衔,大家肯定是并不陌生的。奕䜣的生平,孤门君在此就不做赘述,但他的一生伴随着晚清的荣辱与共。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历史却又各有不同。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周期中,其中有一个人和奕䜣的宿命极为类同,那人就是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和奕䜣,从历史周期来看,完全有能力、实力自立为王,坐在金銮宝殿之上,享受九五之尊的地位,可他们却没那么做。他俩是清朝唯一一对封王的人,但摄政王多尔衮明显比议政王奕䜣的权利大得多,可奕䜣依旧在19世纪中后期,发光发热。
原本奕䜣的哥哥咸丰皇帝即位后,奕䜣作为皇帝的手足,就在军机处任首辅大臣之职,可因为兄弟不和,咸丰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将恭亲王贬回了家中,自此失势。转机是在1861年,咸丰皇帝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后,在慈禧的撺掇下,以两宫太后为核心,恭亲王奕䜣为辅助的团队合谋下,皇帝托孤的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清洗的干干净净,杀了三人以儆效尤。
从此时开始,在今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奕䜣在朝廷中心干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其一、奕䜣充当洋务运动的坚定推动者;其二、总领外交、内政多项大权,与英法美等列国展开“太极”外交政策,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三、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化理念的忠诚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便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展开了载入史册的“洋务运动”,为求借力打力。在此期间,朝堂之上以奕䜣为首,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实力派为具体执行者的践行下,开办现代工业,制造业等,一度还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在地方执行者之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说他是另外三个导师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曾国藩对待奕䜣的态度依然是毕恭毕敬,尊敬有加。曾国藩曾私下对人说:恭亲王其人,然,貌非厚重,聪明则过人。意思是夸奕䜣老练稳重,聪明过人。因为曾国藩内心拥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所以有人游说他自立为君时,被他痛斥断然拒绝。
由此可见,曾国藩其人并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而在朝堂之上的恭亲王奕䜣也自然十分照顾曾国藩,只要曾国藩所提要求之请示,他尽全力去帮其斡旋。因为奕䜣很清楚,帮曾国藩就是在帮清王朝。
在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便是,大清建立起了一支海洋舰队,按照当时世界的战力排行,清王朝北洋舰队排名世界第三位,拥有当时定远、正远两大战舰。可奕䜣在19世纪80年代初,被慈禧剥夺了实权,甩在一边。对于他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休整、安息的好办法,可是他总是好强、闲不下来,尽管实权已夺,却还是对朝廷之事指手画脚,惹得朝廷之上多人对他有怨言。
1895年,北洋舰队遭遇全军覆灭,这一重大打击,使得原本出现中兴之景的清王朝,迅速地露出将倾之势,作为北洋舰队的首领,海军事务衙门的一把手,李鸿章自然就要成为“替罪羊”,代替慈禧和光绪皇帝与倭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在签订马关之约期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是,李鸿章遭遇倭国的枪击,一个子弹硬生生的钻进了他的脸骨中。据说当时倭国要加清政府赔偿白银3亿两,因为这一枪,李鸿章谈判后,直接砍去了一亿两,当然这是后话了。
《马关条约》一签署,卖国贼的大帽子不由分说地直接扣在了李鸿章的头上,平心而论,作为汉臣的李鸿章,能够出卖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首的清政府吗?但当时人们,以及现在部分人们都是这样认为。在1895年的时候,恭亲王奕䜣身体已经衰落的十分严重,在1897年来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临终前,光绪皇帝前来探望,并向奕䜣询问今后治国用人之策时,奕䜣颤巍巍地说:翁同龢不可重用,北洋舰队覆灭罪不在李鸿章。这一句话,可以为李鸿章正名了。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翁同龢作为帝师,却痴心于大搞权谋之术,乐于党争,北洋舰队的覆灭,背后的幕后黑手要归咎于他了,而李鸿章无疑就是一个背锅侠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