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一些写作课,关于写作方面的理论也了解的不少,但很少会有彻底颠覆的震撼感知。在李笑来的写作课,这种感觉不出意外地如期而至。
【写作】
从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信息的交换。作者希望把自己的感知传递给读者,读者希望通过作品来感受作者的感知。这是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
通过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动作,达成一种共同的感知,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结果。
【文章】
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单个的文字能表达的意思有限,当把很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就能呈现丰富的意义,足以将作者的感知,充分的表达,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感知。
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有深有浅,作者的感受只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后,如实地反映自己对事物的感知。
读者对事物的感知,也许会有不同,对作者对事物的感知,也许也会有不同。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感知,才让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呈现多样性,更具完整性。
【词性】
文字组成的词语有不同的词性,通过对词性的了解,可以知道哪些是客观存在,哪些是对客观存在的感知。
名词:是能够感知到的事物,可以指向动词。
动词:是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动作,可以指向名词。
形容词:是对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感知,用来修饰名词。
副词:是对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动作的感知,用来修饰动词;是对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用来修饰形容词;是对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感知,用来修饰副词。
【看书】
看书看的是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感知。用文字的方式把这种感知表达出来的形式,就是文章。而许多讲述对同一个事物的感知的文章,聚集在一起,印在纸上,加上封皮,就成了一本书。
要读懂一本书,看清一本书,就要感知作者的感知。先找到书中的名词,了解作者感知到的事物,或作者感知到的事物的动作。再去了解作者对感知到的事物或感知到的事物的动作的感知,书就看完了。
我们看书是为了学习,学习怎样对一个事物提升感知能力,不断扩容自己的抽象概念,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的重复,把老师讲的抽象概念多听几遍,多看几遍,不断的把老师的感知更完整的记录下来。然后再用文字把自己对老师的感知的感知表达出来。
能表达清楚的就是听懂了、学会了、提升了。不能表达不清楚的就继续学习,直到听懂了、学会了、提升了。因为这个事情和智商无关,只和你的投入时间和专注力有关。
第1节课的认知迭代,用最简单的方法,深深地震撼到了我浅薄的灵魂。豁然开朗和顿悟都是一瞬间的事情,明白了就是明白了,连原来最头疼的“的地得”的问题都一起解决了。这样的写作课来多少都行,当头棒喝,受益匪浅的感知很受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