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作者: 潇清妩玉 | 来源:发表于2023-09-05 08:05 被阅读0次

文:梦参老和尚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

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

《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

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我们不能贪图便宜。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有与佛教的因缘,如念过佛、信佛,则今生遇到佛法时便更加兴奋,也能更加投入进佛法中。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就不见得会有这种热情与投入。地球上现在有六十亿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却不多。我说这话也不怕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虽然听闻佛法但并未投入。你会为佛法付出很多吗?不付出又怎么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

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产生战栗感觉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脱离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缘故。而有的人听到佛号时感觉喜欢,但并没有激动的感情,也没有付出。有时候还到庙里烧烧香,但我们要知道烧香是风俗习惯而非信仰。信仰与习惯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将佛法与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释为善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善因。这就是为什么见佛会有欢喜心,参禅而能进入。举个例子,“念佛者谁?”反过来说“谁在念佛?”这一问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发明我们的心性,寻找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无常的,由前世所造业推动的变化身。

像学生中有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须有一个依次排名的顺序。如果想超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相关文章

  • 开悟之后……

    开悟,就是真的悟到“无我”境界,这个境界是超越众生认知的。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

  • 问题:是什么让那些完全开悟的人如此不同? 难道他们不是也到达同一

    问题: 是什么让那些完全开悟的人如此不同? 难道他们不是也到达同一个境界吗?有的非常幽默,有的则不是。有的去教导,...

  • 开悟5:开悟的境界

    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祖意和教意是前人所立,和尚为什么说没有这些东西?” 夹山说:“三年不食饭,目前无饥人。” ...

  • 开悟6:境界

    悟的境界,悟的当下,是什么样呢?就是我在禅文化夏令营上面讲的,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住,灵光独耀。灵光独耀的境...

  • 开悟的境界

    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 什么是迷呢? 我们一切有情由有无明的障蔽,把现实中...

  • 关于开悟

    书籍:《活法》 字数: 关于开悟,书中给出的概念是:提升心性、磨炼心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开悟。 而我理解的开悟是...

  • 2023-01-13

    开悟是什么,什么是开悟,

  • 什么是开悟?开悟后的人是什么样子?

    什么是开悟?开悟后的人是什么样子? 灵性觉醒中国梦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

  • 凡夫与成道区别

    问 : 得道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答 : 平常。 问 : 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答 : 平常。 问 : 成佛的人是...

  • 活的教导60:一块拼图

    开悟是什么?超脱虚假,解除对非真相的知晓,只留下真相的过程。这就是开悟。 * 我们讲悟后起修。开悟是什么?开悟是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yw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