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大节,也是一个比较普及的节日。标志性的活动:吃元宵、赏花灯、刺(音:cī )花(燃放烟花)、舞龙灯(民间花会)等。
现在的吃的元宵都是买来的,而且基本上是糯米面儿的。记得小时候的元宵都是自己摇的,而且是黄米面儿的。元宵节的头一天就开始摇元宵了,把元宵馅儿和黄米面儿放在簸箕里,端着摇晃,让它一层一层的均匀粘面,直到摇成元宵球儿。正月十五早餐就是吃元宵,吃元宵最好挑小个儿的,因为元宵馅儿基本固定,个儿大的只是皮儿厚了些,皮儿越厚也就越不好吃。元宵也不宜多吃,因为黄米面不好消化。
小时候吃的元宵馅儿基本是五仁的,不象现在品种那么多。在口味上“妈妈味”的元宵就是甜甜的,因此总认为甜的才是正宗,所以至今不愿接受咸馅、荤馅的元宵。
早晚吃元宵,中午自然还是吃饺子。
下午就该民艺表演了,也就是常说的玩龙灯,正规说法应该是民间花会,玩龙灯是一种含糊而总括的称呼,不止龙灯一种。南宫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会)之乡”,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为组织好正月十五下午的民意表演,文体局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年前就得进行谋划。腊月二十六是年前最后一个集日,请相关民艺队的负责人赶集后,中午在局机关楼下吃顿饭,利用吃饭的机会把民艺表演的要求讲一讲,把节目定下来,局长出面再进行一番动员鼓励,每人敬杯酒,酒燃豪情,民艺队的负责人们把胸脯一拍,保证回去组织好、排练好,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正月十五下午一点多少林(武术)、狮子、龙灯、碌碡、高跷、船(划旱船)等各路人马齐集文体局楼下。首先在新城十字街来个亮相,然后顺育才路北上,至东关口沿东街西行至老城十字街,由老城十字街南下至胜利街东行再到文体局楼下,完成一个闭环,民艺表演即宣告演出成功。每到一个十字路口都停下来表演几个节目,市委市政府门口进行一次全面展演。
吃了晚饭就该赏花灯了。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盏、灯笼是都要点亮的,这次点亮以后,灯笼就要收起来明年再挂了。那时候,县里每年元宵节都组织规模不同的花灯展,有时还组织花灯赛。灯展的主场地一般都在胜利街,各单位无不绞尽脑汁创新出奇,把最美最新最奇的灯笼挂到展会上。
这天晚上新媳妇是必须出门看灯的,因为“不看灯死公公”。所以这一天晚饭后婆婆保证不让新媳妇再洗碗刷锅了,吃完饭肯定把她们赶出去看灯。
刺花,也是这天晚上的标志性动作。当年刺花,是以地花为主的,在地上打眼,装上特殊的火药,用引信点燃,形成散射状的火树,没有爆炸声。再就是架子花,搭起如建筑工地脚手架一样的架子,把预先卷制好的花炮按设计要求、燃放顺序绑扎在“脚手架”上,点燃后更具立体感。燃放礼花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张范津 2022年2月8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