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1593——1657)是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县枣林人。
谈迁自小勤奋好学,对历史特别有兴趣,尤爱明史。可是他看到一些关于明史的著作,都有不少遗漏、错误之处,有些甚至面目全非。于是他便决心自己动手编写一部资料可靠、翔实的明史留给后人。
但是谈迁家境并不富裕,仅靠他为别人抄抄写写度日,想编一部明代编年史困难重重。然而谈迁决心已下,万难不辞。史料缺乏,他就四处求借,偶尔借到珍本,人家不让带回,他就掏出纸笔,在人家书房里抄写;除了借书抄书,他还四处寻访古迹、秩文,每有所得,就记录下来。
就这样,边收集资料,边撰写,书稿越积越厚。谈迁自29岁起开始编写《国榷》,春去冬来经过20多年,终于完成了近500万字的书稿,后来又进行了六次修改才定稿。只是当时他没钱将它刊刻复印,所以一直珍藏箱内。
不幸的是,有一天夜里,书稿被小偷偷走了。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20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谈钱肝胆欲裂,痛哭不已。痛归痛,被窃的书稿不会回来。
然而,如此沉重的打击并没有摧毁谈迁的著书志向。他想,书稿没有了,可是人还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写下去。于是他揩干了泪水,又重新拿起笔,从头干起。
这次写《国榷》可不比上次了,人上了年纪,记忆衰退,加上体弱多病,更让谈迁倍感艰难。但是谈迁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仍然挥笔不止,东奔西走。他多次奔波于嘉善、归安、钱塘、北京等地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核对史实。
他还在北京居住两年多,访问降臣,皇亲、宦官和明朝公侯的门客、管家,搜集秩闻。又经过10年艰苦的劳作,谈迁竟奇迹般的完成了第二部《国榷》书稿。
谈迁在一首诗中写到:“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确是他一生著书的写照。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於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於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谈迁是一位有气节、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历史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