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二是实施了屯田制度。前者使他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奉天子以令不臣),后者使他在经济上获得了丰收(得谷百万斛)。
当时曹操要与袁绍打仗,张秀面对选择,谋士贾诩主张投靠曹操,贾诩认为:
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请注意贾诩的说法也是“奉天子”而不是“挟天子”),政治上占有优势,投靠曹操名正言顺,此为有理。
第二,袁绍人多势众,曹操人少势弱,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操却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业者,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我们做个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为有安全。因此将军尽管放心。
张绣其实是稀里糊涂投降的,曹操和贾诩却心如明镜,心照不宣。这两个人实在是太懂政治了。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天下的争夺,归根结底是人心的争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而要争取人心,就必须有一个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一个既往不咎的政策,哪怕是装,也要装得像回事。这就需要有一个典型,一个样板,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多少好话都管用。
曹操对贾诩,和他对张绣是不一样的。对张绣,是既拉拢又防范,但装作不防范;对贾诩,则是既感激又欣赏,而且是真感激真欣赏。
因此后来就连立储大计,也要和贾诩密谈。这就不再是为了示人以德,而是真诚地引为知己了。
>> 贾诩的聪明,明就明在他洞悉人性,总能看透对方的心思。
>> 料事如神者,实际上是料人如神。所以,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
建安三年正月,杨奉被刘备谋杀;建安三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一病不起;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举手投降。杨奉已灭,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刘表宣布中立,孙策保守东方。于是局势变得十分明朗,那就是袁绍和曹操两雄不并立,双方都把对方看作了项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战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交锋阶段”。袁绍先发制人核派颜良攻白马,派文丑功延津。曹操作势攻打延津,声东击西攻打白马,白马解围。
曹操战略放弃白马和延津,袁绍逼近官渡。 这时曹操已无路可退,便也扎营相向。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相持阶段”。
在此阶段,袁绍派刘备联合刘辟在许县周边骚扰,曹操联合乌桓让袁绍腹背受敌。
就在曹操咬紧牙关决心坚持下去的时候,有三件事情使得这场战争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转折阶段”。
>> 第一件事情是“刘备开溜”。
>> 刘备为什么要开溜呢?一种可能,是刘备兵败汝南回到黎阳以后,袁绍的脸色不太好看。刘备待不住,只好自己炒鱿鱼。这种可能性不大。
>> 刘备却不会根据别人的脸色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袁绍的态度再不好,尚不至于十分难堪;而袁绍这里如果前程远大,他也会忍辱负重留下来
>> 刘备的开溜,很可能是已经预感到袁绍的失败。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
>> 第二件事情就比较关键了,这就是“许攸叛逃”。
>> 许攸发现袁绍既不能听取他的意见,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不足与谋,也不足共图,再加上老婆孩子被捕,当然要走。
>> 许攸一到曹营,就为曹操出了“火烧乌巢”的计谋
>> 第三件事情的发生,使形势在顷刻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就是“张郃反水”。
>>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
>> 于是战争迅速进入第四阶段——“决胜阶段”
>> 张郃一投降,曹操马上就按照贾诩的建议,抓住机遇,集中兵力,大举反攻。
>> 田丰曾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因此他提出,应该打持久战和游击战。
>> 首先,应该发展壮大自己。一是要站稳脚跟(据山河之固),二是要扩大地盘(拥四州之众),三是要建立统一战线(外结英雄),四是要加紧扩建备战(内修农战)。
>> 然后,再派小股部队去骚扰曹操,“分为奇兵,乘虚迭出”。曹操救援东边我们就打西边,救援西边我们就打东边,“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这样,“我未劳而彼已困”。
>> 荀彧对曹操说,当今之世,能够和明公争夺天下的,也就是袁绍,而袁绍其实外强中干,因为明公有四个方面比袁绍强。
>> 第一,袁绍这个人,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貌外宽而内忌),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任人而疑其心);而明公您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明达不拘),能够给予人才最大的信任,并且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唯才所宜),这是气度胜过袁绍。
>> 第二,袁绍这个人,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决策总是慢半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而明公您总是能够当机立断,而且变化莫测(能断大事,应变无方),这是谋略胜过袁绍。
>> 第三,袁绍这个人,治军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御军宽缓,法令不立),人马虽多,其实没有用(士卒虽众,其实难用);而明公您执法如山,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言必信,行必果(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军队虽然不多,但将士们都争先恐后拼力死战(士卒虽寡,皆争致死),这是英武胜过袁绍。
>> 第四,袁绍这个人,凭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势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们徒有其表,其实没有真才实学(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而明公您以诚待人,不玩虚套(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自己的生活很简朴(行己谨俭),奖赏有功之人却毫不吝惜(有功者无所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都来归顺您(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这是仁德胜过袁绍
>> 袁绍的谋士沮授和田丰他们提到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发动这场战争是否正义
>> 沮授和田丰对袁绍说,战争连年不断(师出历年),民众疲惫不堪(百姓疲敝),国库空无一物(仓庾无积),税费有增无减(赋役方殷),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因此,应该发展生产,安定人民,派使节向天子报告我们的成就。如果去不了,就公开状告曹操阻碍尊王之路,破坏统一大业,然后用运动战、游击战和持久战对付他。
>> 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先将曹操置于不义,是为“有理”;以强制弱,以逸待劳,是为“有利”;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是为“有节”。
>> 可惜袁绍不懂这个道理
>> 袁绍指挥上的失误。战争之初,中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不守白马,驰援延津,是一误;曹操还军官渡以后,不知曹操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挺进官渡,是二误;相持阶段,派刘备和刘辟在许县周边骚扰,却不接受许攸的建议劫持天子,是三误;曹操奇袭乌巢时,接受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是四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