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入了一本新书,如获至宝。我想如果早七八年遇见它,可能现在我就是清华北大的研究生了(此处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还没读完,已经迫不及待来分享一些我的浅薄感悟。
这本书名为《原子习惯》,我很喜欢这个题目——习惯的改变,在于你在每件小事当中找到微小改善的空间,又称“微小增长的总和”。
要先说明一点,这本书是“湾湾”译制,所以是竖版➕繁体,初读时确实会有些不舒服,但相信我,只要你读进去,你会有种忍不住背诵全文的冲动。
我为什么会如此推崇这本书?三个原因:
1. 作者用他的经历做了亲身示范。从头部重伤到重回球场,再到选入ENSP全明星阵容;从成绩中下到毕业时在八个类别中名列校史记录册,获得他们大学的最高荣誉——总统奖章;从写作小白到百万订阅,再到创办“习惯学院”,使得超过一万名领导者,经理人等成为他的学员……他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自律不可怕,反而超上瘾。
2. 这是一本融合认知科学与行为科学的模型手册。作者在写作时,参考领域涉及生物学,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并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的十分浅显易懂,言之有物的同时,几乎没有阅读门槛。作者詹姆斯·克里尔说:“人类的行为一直在改变,本书探讨的是不变的部分,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对于任何想要以系统化的方式一步一步去改善的人来说,本书涵盖的策略都不容错过。”作者相信他提出的人类行为模型是可以精确解释外在刺激与内在情绪如何影响习惯的先驱之一,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后,经过行动都可以成为这个基础模型的主人,从新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体系,独创自己的“原子习惯”。
3. 降低内心的大象的抵触与戒备。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好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起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这点我相信各位在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时深有体会,且我自己也一直在为坏习惯的锚定效应苦恼不已。然而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难题却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告诉你如何驾驭你的“大象”,倒不如说它是在教你如何趁自己的“大象”不注意,就把新习惯养成了。它是一本好习惯的系统化实作手册。它在告诉你如何与“大象”达成和解,使得自己“无痛”养成早起,健身,自主学习等等一系列新的习惯。
这里由于我尚未读完全书,故而仅就书中第一章的部分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复利效应,让小习惯造就大不同
我们往往会说:人生路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再参考一下我们身边或者知名成功人士的案例,看起来好像真的是这么一回事。但是,我们把这句话套在自己身上便不成立了。
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做出的选择,真的像数学当中的完全随机样本那样毫无前提条件和规律可循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过往行为习惯的累积结果。“结果是习惯的滞后指标。”人很容易高估一个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细小改善的价值。我们往往轻视改变,是因为它在当下看起来似乎不是特别重要,我们嫌弃改变不够快,于是“大象”说:我累了,这不好玩。然后我们又回到了先前的惯例。
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计算:每天如果进步1%,持续一年就是1.01的365次方,等于37.78;每天退步1%,持续一年就会变成0.03。做出百分之一的改变在当下似乎没差,但是经过一生时间的放大,便会决定你是怎样的人,或是你能成为怎样的人。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习惯,而不是千载难逢的转变。”这就是复利效应的放大作用。我们每天细微的改变看似微不足道,但会让时间成为你的盟友,复利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二.建立持久的习惯为什么这么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可为什么我们明明读了那么多书,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仍然坚持不下去呢?
作者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里,癌症都无法被检测到,却在几个月内影响身体;竹子在它生命的前五年几乎不可见,在地底衍生广大的根系,然后再六周之内长到九十尺高。
“在你跨越一个关键门槛,解锁新登记的表现之前,习惯往往看起起来没什么影响。”很多人,正是因为长时间看不到可观收益,而感到挫败进而放弃。然而作者却认为,长时间的效果不明显,正是任何复利过程的标志:强大的成果总是姗姗来迟。
外界总是看到最戏剧性的转变,却没有看到之前的一切,但你自己心知肚明:正是你很久以前做的事——当时你觉得没什么进展的事——才让今日的跃进成为可能。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留了一位我个人十分欣赏的导师的微信,逢年过节便发信息问候,但也仅限于此。可就在我去年在职考研的时候,她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现在她成了我研究生期间的导师。
在几年前,我也数度认为自己可能这辈子与生物无缘,也不会再和这几位导师产生更深的联系。而现在,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坚持,保持礼貌的问候,却让我的上岸之路变的更加顺畅。
美洲有一种周期蝉,为了躲避天敌,能蛰伏在土地里十七年甚至更久,只为一个夏天的灿烂。在我们听起来有些刺耳烦恼的叫声,是对生命的讴歌,对自由的礼赞。自然总是有着无尽的哲理。我们亦要记住:越是强大的东西,我们追寻它的路便越是漫长。这个过程是为了让我们足够优秀,能够承受王冠的重量。
三.别管目标,专注系统就好
我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就是树立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去实现它。而我之前也为自己这种行为模式沾沾自喜,因为身边的人都说:你是一个想做什么就能做成的人。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浅薄和急功近利。
作者在书中问出一个让我惊讶的问题:如果彻底无视目标,只关注系统,还能成功吗?
答曰:答案是肯定的。
接着作者陈述了他的四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
1.赢家和输家有相同的目标。
赢家之所以是赢家,并不是因为他的目标和输家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执行了不断进行微小改善的系统,才产出不同的成果。
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的学习历程。我曾经一个学期旷课高数,最后用三天刷题考到了95分;也曾经一下午看了192页无机化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发现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这样高的学习效率不是因为我和我的同班同学目标不一样,也并非是脑力差距明显(能考上同一所大学,肯定是处在一个水平的学生),而是因为我的习惯系统有一些优势。
我做事极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有人在我耳边大声说话我都感觉不到;我效率极高,并且短期记忆极为牢固,我会用对比记忆联想记忆的方法记住别人觉得生涩难懂的知识点;我会将一分钟掰成60s去用,在ddl 阶段我的计划安排精确到秒,我曾用了考前两天将考研专业课背到100分,考研复试准备了十天就过。
我一直以为,我只是很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比别人更强烈的意愿使我成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然而我却忽视了细微之处的大不同。作者这个观点不仅让我更加客观细致地看待我的行为体系,而且让我更加自信——原来我的系统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2.目标达成不过是短暂的改变
我们一直觉得我们要改变结果:“房间很乱,我该收拾一下”,“我不应该再抽烟了”,可却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问题所在是造成结果的系统。从表面入手,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想要永久改善,就必须从系统入手。《原子习惯》教会我们的远非达成一个确切的目标,而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不断改善的行为系统,这关乎到我们的人生,关乎我们想要成为的人。
3.目标限制了你的快乐
我经常会对自己说这样的话:等你看完这本书再做其他事,等你考试考好了才能出去玩。我没发现的是,我正在创造一种“非a即b”的冲突:达到了目标的我才有资格获得快乐。我把快乐延伸到下一个里程碑之后,认为它是未来的我才该享有的东西。所以我经常懊丧,坚持不了,发脾气,中途感到疲倦无力。
因为快乐被我无限延期,甚至永久流放了。
系统优先的思路为我提供了良药,当我爱上过程,而非产物,就不必等到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才能拿到快乐的许可证。我会因此自律上瘾,爱上形成新习惯的每分每秒。
4. 目标与长期进步相互矛盾
我每次在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有一段放空颓废期。在这期间我会很迷茫,很空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当动力消失,我又如何前进呢?
故而作者提出:真正长远的思考是不顾目标的思考。到头来,progress(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对process(过程)的投入。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个相似的原理——小步子原理。作者说,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这一观点和《原子习惯》的作者观点部分相同。但我认为詹姆斯·克里尔(即《原子习惯》作者,上文提到过)提供了一种更积极的思考模式,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不要去关注目标这一理论,并且更深入地解构了习惯系统的成因,这就为最大限度控制结果提供了可能。这也是我推崇本书的重要原因:细致入微,注重实操。
我的笔力有限,文字浅薄,无法传递作者思想的百分之一。要想真的感受作者思想精华,只能亲自翻开这本《原子习惯》。它的伟大不在于理论有多么深刻前沿,而在于每个方法和策略都掷地有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