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了解到,写出了“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纪的人”这样美好的情诗的沈从文,竟是出轨了十余年,民国时期那些被誉为风骨的文人,许多在今人眼里看来都有些“渣男”。话说回来,这个在当时清朝封建社会初初崩塌,三妻四妾观念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确实不应该过多地依据现在判断渣男与否的道德标准来判断当时的行为,我也相信,他们都是理性的成年人,在这方面的道德约束并没有像现代社会这么强,女性地位也尚未充分得到提升的境况下,他们面对琐屑的婚姻确实存在自己的挣扎与痛苦。
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爱情与婚姻这个概念。
激情的爱源自什么呢?我设想这是源自对美好事物的迷恋,但是单纯的美好又是不够的,一朵花看久了,如果它一成不变,你会习惯于它的美丽甚至到熟视无睹的地步。所以人性中另一个特点,还是追求新鲜和刺激。
有点类似于:人在摘取了一朵美丽的花以后,下一个怕是会对甜美的果子感兴趣了。
这一方面其实说明了,如果想在婚姻中或者长期交往过程中仍然维持爱情的激情,及当初的荷尔蒙期,维持自己原先的吸引点和价值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时不时地产生新的吸引点和价值点。
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有些累人、有些难,但是换个角度想,我个人倾向于归因为“个体生命力”,一个理性且成熟的人本身是会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和挖掘各种可能性的,只要能维持好自身的重心在自身的感觉、体验和成长,而非全然放置在两性的关系上,他的成长属性很大概率上能为他创造新的惊喜点,而这样的人,同样也是更加有“个体生命力”的。这或许也是所谓的,爱自己,别人才会更爱你的背后逻辑。
那谈完了激情的爱以后,便是稳定而持久的爱,里面涉及到对婚姻的维持,对爱的维护等等。今天早晨看到一句话我觉得非常认可,你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至少能够比他身边的绝大多数人懂他,并且在了解了他脆弱、阴暗等等暗面以及生活琐屑的平淡面,以后仍然愿意接纳和理解他,才有可能是真正是爱他的,否则其实只是对某种幻想或者说自己的某种理想的爱。即所谓的:“你爱的只是你的想象的一个映射,而非真的他”。因而这样虚幻的爱情,个人觉得在很大概率上也确实是非常难长久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其实不是很认可一见钟情这种说法。越是这样冲动而炽热的感情,越是容易丧失理性地了解和认识的头脑。因而这样产生的爱情,往往更多程度上是你自己假想的一个形象与对方的一个对应后,只是某些点的吻合而造成了他就是你命中注定的天子的假象。那这样的假象产生得快,但如同炫美的肥皂泡,个人觉得很大概率上是很难长久的。
个人倾向于认为,只有在相互不断磨合和审视以后,仍然有决心认为这样的人是能携手并肩作为伴侣的,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而高质量婚姻则对爱情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边谈的是高质量,真正能提供你生命力的补给的能量站和类似港湾的休憩所的高质量婚姻。首先两者的关系必然是平等的,婚姻中的义务和权力都是平摊和共享的,没有什么天然是独属于哪一方的任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一方觉得理所当然,另一方觉得积劳成怨的情境。
同时,如同张爱玲所言,没有落到茶米油盐上的爱情都是很难落地的。婚姻和爱情的现实基础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点。
暂时先更到这里,一口气躺床上写的脖子有点疼,吃早饭去了。
——记于美国波士顿早晨7:34的酒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