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的来源
《道德经》并非全部由老子撰写,其中相当比例的内容是上古君主培养接班人的教材。
此内容被称为:“金人铭”,刻于太庙之内。
《金人铭》与《老子》原文对比:
《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
《金人铭》:“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金人铭》:“天道无亲,而能下人。”
《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讲述了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历代学者往往将两个“道”相混,所以“道”越发阐释不清。 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钥匙。
3.道德经的三个内涵
一:看淡永远,学会放下。这个世界是变化着的,其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只是变化中的片段,不要执着于自我。
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三:我们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但是,只有当我们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
以上摘自罗大伦博士在喜马拉雅“每天聊点道德经”的讲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