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后来看了前面没有看完,今年定下一个目标,刷完豆瓣榜单前100部,于是重新拾起。)
教育应该什么样的呢?强制的、严厉的、灌输型的,还是随和的、温柔的、引导型的?学习应当是苦累的还是可以伴着快乐?这部电影里,这两种方式都得到了体现。
校长代表了僵硬化、模式化的人,他们的任务是教书,达成目标的方式是暴力合作。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个人成就的达成与个人地位的提升。他也有自己的可爱与可恨之处,可爱在于他的人性中偶尔也会发现这世界的美好之处(在办公室飞纸飞机),可恨在于过于自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马修老师代表者刚刚踏入这个岗位并热爱教育的人,他们的目标是育人,达成的方式是爱与关怀。发现学生犯错,第一反应不是惩罚,而是去询问,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出弥补。那些孩子可能有很多让人头痛的地方,可是他们的本性依旧是纯良的。他们的调皮捣蛋不过是一种掩饰,就像那个“天使面孔”的男孩,他的行为不过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不满。他身边的人都在和他说,你不行,想方设法惩罚他。他可能也曾期待过被赞扬,后来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选择用沉默与拒绝合作来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可是内心呢?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后来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马修老师的关心与爱护让他感受到被重视,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最近接触到了一个概念,你喜欢这件事可能并不一定是因为兴趣,也可能是因为在这件事上你能获得成就感。对于他而言,大概正是如此,有天赋加上被认可,才让他逐渐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马修老师自身呢?他是一名过气的音乐家,也是一位小小的代课教师。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包括一开始在他自己的眼里,他是个loser。他来到这个地方,首先看到的便是它的混乱与冷酷,孩子们的恶作剧已经到了伤害人的范畴,教育的方式是打骂与禁闭,孩子不懂尊重、习惯也很差。就是在这个黯淡的地方,他却以耐心与爱逐渐挖掘出他们可爱可贵的一面。他们是很调皮,可是本意并不在于伤人,这只是他们对于惩罚的反抗。他们可能习惯是不好,可是他们可以被改造,也还没有失去本性。在合唱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在音乐中发现了美与自信。马修老师本人,也在组合唱团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己对音乐的爱与追求,同时他也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依赖与信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值得一写的人。善良的神父、吉祥物贝比诺、那个被作为观察对象的男孩、莫里耶的母亲、有着音乐梦的数学老师等等,这些人都有着他们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呀,发现优点并且发挥优点,那么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吧。在马修老师来之前,这些孩子的生活是被动的。他到来后,那个可能在他人眼里算得上是失败的人却成为了他们的灯塔,指引他们主动去学习与生活。可能他的到后来也没能够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是他的教育却将音乐的种子播撒给了下一代—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片首的音乐家呀。
教育大概正应该如此吧。教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也让孩子们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爱与被爱。(片尾马修老师走时,那一个个纸飞机承载的是孩子们的善意与爱啊。)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