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斯葛多学派是公元3世纪初在雅典成立的哲学流派。
斯多葛学派认为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动力。根据斯葛多学派的思想,动机是在回应外界环境中引起我们注意的事物时发生的。这一事物的存在可以点燃个体对其欲望或厌恶,从而导致相应的趋近刺激或回避刺激的动机。
例如,人们有动力趋近促进其生存的物体(食物),避开威胁其生存的物体(猛兽),这一货币被认为是完全理性和合乎逻辑的。在斯多葛学派看来,问题在于我们拥有太多违背理性的动机。斯多葛学派将这些过度反应视为情绪,并创建了自己的情绪分类法:
欲望,欲望是指向未来的好事。
恐惧,恐惧是指向未来的坏事。
快乐,当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事物,避免我们害怕的事物时,快乐就产生了。
疼痛,当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事物,并且屈服于我们所恐惧的事物时,痛苦就产生了。
注:前两种情绪是关于未来的好事或坏事,后两种情绪是关于现在的好事或坏事。
尽管强调情绪,但该学派认为,成年人与儿童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其保持理性、不被这些情绪所误导的能力。屈服于情绪会导致很多弊病。
核心转述:
斯葛多学派认为情绪是一种破坏力的动力。
斯葛多学派认为,在回应外界环境中引起我们注意力的事物时,会产生趋利、避害两种动机。但问题在于我们拥有太多违背理性的动机,于是将这些过度反应视为情绪,分为四种:
1 欲望-指向未来的好事。
2 恐惧-指向未来的坏事。
3 快乐-想要的事物,避免我们害怕的事物发生时,快乐产生。
4 疼痛-无法得到想要的事物,并屈服于恐惧的事物时,痛苦产生。
屈服于情绪会导致很多弊病。
个人体验:
人在大多数时候的动机是趋利、避害,或同时趋利又弊害的,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违背理性的动机,即情绪。如果说,想要更好的用好趋利避害的这两个动机,得先到看情绪起了什么作用。
比如,我想读完《动机心理学》这本书,动机就趋利来说,是想增加对动机的理解,知道如何用好动机来促进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行为;避害,是避免一些生活中因为不了解背后的动机,而踩的坑。这样看来,顺利读完这本书,完全没有问题。
事实上,可能因为哪天心情烦躁,就无法完成当天的阅读计划。不知不觉,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如果从情况的四种分类来看:
读完这本书的人欲望,会觉得对动机的理解更深了,且可以用到生活中。
恐惧,减少了对动机不了解,踩坑的恐惧。
快乐,如果如期读完这本书,必然快乐。
疼痛,如果期待读完,又各种阻碍,理论书太厚读不动,时间不够没能读完,可能有些难过。
行动指引:
看到自己的情绪从哪来,并利用这些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