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438小时,第2369日
阅读《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当金的傀儡政权齐诞生后,他已无法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状况提示明确的指向,
张浚将两淮防务配置给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张俊诸家军,自己则以都督身份,握有“边事不必禀朝廷”的权限,指挥、督励诸军,于绍兴六年大败齐之南进部队。而这正是令金绝念于傀儡政权的契机所在。
吕颐浩的内向政治路线转换为外向,正是此一时期政治过程的特征。
绍兴四年三月,即吕颐浩失势半年之后,赵鼎由江南西路安抚使升为副宰相参知政事,同年九月起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此后,除了绍兴六年十二月至七年九月间曾经暂有中辍外,到绍兴八年十月前,他一直都在宰相之位。因此,从绍兴四年夏至八年秋大约四年的时间,南宋政治史可以说是赵鼎的时代。
他所特别追求的,乃是克服家军、军阀并存的状况,以确立皇帝的指挥权。参知政事沈与求也说:“今日亲征,亦由圣断。”(《要录》卷八一,绍兴四年十月丙子朔条)而其方向的具体展现,即是直接下诏指挥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的军事行动。
赵鼎亲征之策 —— 齐、金对决路线 —— 所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吕颐浩招安政策所留下来的政治课题,也就是皇帝军事权力的一元化。
赵鼎最热心于人才的起用,这段时期既有“小元祐”之称,则所起用者自然都是元祐旧党之士,至于新党党人 —— 与北宋末蔡京一系有关者都被排除在外。
学者思想家派。赵鼎是邵伯温的门人,又私淑乡党前贤司马光。他以司马光的家训为永远之法,对于设立义庄、制定家训等经营宗族之事,甚是热心。
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同前),强调以天理为政治 —— 宋朝之中兴 —— 的立足点。从这点看来,他与讲求实务的财务官僚群是完全异质的。张浚一贯主张对金强硬论,准备对金作战,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果,洪适评道:“浚一生空言恢复,未酬三溃(富平之败、淮西兵变、符离之败)之辱,几祸宗社,大负朝廷重寄。”(《南宋书》卷一四,引《张浚传》)史浩也说:“明公(张浚)以大雠未复,决意用兵,此实忠义之心。然不观时事,而遽为之,是徒慕复雠之名耳。”(《齐东野语》二,《张魏公三战本末略》《符离之师》)究其缘由,张浚只从道义来看现实政治,却缺乏展望、分析现实政治的能力。
张浚揭大义名分,主张恢复中原,然而不论他如何鼓舞,四大将仍各怀异志,岳飞明确表示反对,刘光世、张俊则消极抵制,都不愿与张浚合作。
吕祉素有平戎之志,曾有壮言曰:“若专总一军,当生擒刘豫父子,然后尽复故疆。”(《要录》卷一一一,绍兴七年六月戊申条)张浚闻之大喜。对于起用这样有冒险主义倾向的人,中枢内部如参知政事张守、中书舍人张焘、资政殿学士叶梦得均深感危惧,武人岳飞也反对道:“吕尚书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事。
吕祉持议向来过激,又昧于军事、军政,况其“简倨自处,将士之情不达”(《要录》卷一一三,绍兴七年八月戊戌条),终致调停失败。再加上,吕祉上奏高宗请罢免郦琼、靳赛的密书为琼所得,琼深感不安,遂杀吕祉,并于翌日率麾下全军渡淮河,投降于齐。这件大事就是郦琼叛乱事件,或称为淮西兵变。确切的逃亡兵数不详 (4) ,然而无论如何,数万之军 —— 而且是最前线配备最精良的军队 —— 一旦失之,两淮防线所出现的巨大空白,对于南宋政权自是极大之冲击。
张浚以与齐、金对决揭举大义名分,标榜恢复失地。为了达成此一目标,必须克服家军体制,着手处理当时最大的家军,并重新整编军团。结果,过半数的旧刘光世军投降了刘豫政权,暴露出南宋尚无能力统制家军;即使是将齐、金定位为逆贼,或是不共戴天之敌,对最前线的军队而言,其实毫无意
张浚以与齐、金对决揭举大义名分,标榜恢复失地。为了达成此一目标,必须克服家军体制,着手处理当时最大的家军,并重新整编军团。结果,过半数的旧刘光世军投降了刘豫政权,暴露出南宋尚无能力统制家军;即使是将齐、金定位为逆贼,或是不共戴天之敌,对最前线的军队而言,其实毫无意义。赵鼎意图藉对决路线集结诸军事势力以期重建的理想,随着淮西兵变而破产了。
郦琼叛变也给南宋政治史一个教训,那就是在当时的状况之下,只要家军不合作,基本国策就不可能执行;反过来说,由国家统制的军事力量之确立,是南宋政权自我确立的最高课题,不具这种展望的政治构想根本无意义,也不必提出。
张浚以与齐、金对决揭举大义名分,标榜恢复失地。为了达成此一目标,必须克服家军体制,着手处理当时最大的家军,并重新整编军团。结果,过半数的旧刘光世军投降了刘豫政权,暴露出南宋尚无能力统制家军;即使是将齐、金定位为逆贼,或是不共戴天之敌,对最前线的军队而言,其实毫无意义。赵鼎意图藉对决路线集结诸军事势力以期重建的理想,随着淮西兵变而破产了。
无论何时,整军和收兵权都是南宋政权再建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课题,就这点而言,此一课题原有其本质意义存在。至于和议,则只能在金的主导下,受制于人质外交见机行事,故其随机性较强。企图藉和议以送还梓宫、太后的愿望,也就有可能超越、推翻原定的政治课题,优先进行。
收到讣报,立刻和秦桧商议对策,又派遣王伦为使节赴金,请求返还梓宫,都是高宗本人的决定。值得注目的是,在南宋初期政治过程中,这是皇帝的意思首次被明白提示。
自王伦出使至归国,宋朝的政治气候已发生极大变化。淮西兵变造成对金积极路线的退潮。而从国际环境来看,原本造成阻碍的金之傀儡政权业已消灭,相应于国内对金积极路线的退潮,宋金和议的背景条件皆已整备。再加上高宗欲迎还梓宫和生母的心愿,宋金和议遂浮上台面,成为最大的政治课题。
从接获徽宗讣报起一年半以后,亦即吊问使节归国半年之后,高宗、秦桧等人决定,宋金和议是为求梓宫与母后的返还,也就是许诺放弃华北领土和人民。
十月初,秦桧以和议为媒介,与皇帝结为一体,排除了所有反对和议或观望者的一切干预,这样的动作很明显的是要排他地独占政治权力,是一次非军事性的政变
从政治思想史的观点来看和议的是非,可有如下之言。首先,掌握和议主导权的皇帝,( 1 )是以迎还母后,意即履行以骨肉之情为内容的孝道思想为理由,将其所接受的不利的、屈辱性的和议正当化,( 2 )其推动和议的政治手法,是和秦桧作排他性的结合,把反对论者、慎重论者从权力中枢驱逐出去。于是,反对势力就借着( 1 )主张为父皇复仇,从和皇帝孝论相同的家族道德、孝道立场进行反击;( 2 )高宗的即位并无先帝指名之类的授权关系,而系由推戴而成,以这种特殊的历史情势为原点,指出皇帝以天下为私产、和秦桧作排他性结合之不当。这样的解释如果无误,那么绍兴八年的和议之争,也可说是针对南宋基本特质当如何选择、决定进行争论。皇帝、秦桧的理论是走向家产国家、皇帝专制主义之路;反对派方面,则倾向于皇帝体制论、皇帝官僚制国家。
根据和议割弃领土、住民却未遭强烈抗议的现象,其实也和北宋末士大夫层的生存状态,及其自我变化的再生形态有关,他们的在地关系淡薄,于是依附于权力的寄生性与存在形态的特权性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