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和金钱是世俗标尺。如果无法财务自由,精神自由,是因为知识太少吗?有人说:“不是,是因为我们太肤浅。”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其实,这个观点也是肤浅的。肤浅在这个世界上是种传染病,生活中到处都是它的身影。
相对自闭。苹果手机拥有强大计算力,据说是50年前阿波罗登月导航器的1.2万亿倍,可是人不能凭借它登上月球,所谓的知识,运算能力,远远没有边界意识和系统知识重要。
不接触外界,知识无法自洽证明并升华。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不肤浅,必须持续更新所在领域知识,认真思考其他人不愿意花费力气思考的问题。
敢于和最强大的对手过招,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空间。人需要走出去,找到有能力的朋友,并和那些优秀的对手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个体离开平庸的地面。
知识集邮。风险往往源自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以看见,身边的读书人面临的最大陷阱就是认知和能力半径,持续不断的进行知识集邮,用认知幻觉代替行动。没有目的的读书,这是一种知识吸毒。
巴菲特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懂什么。”
看过很多持续吸纳不同知识的人,似乎并没有带给他们多少显著而不同的人生。更多是败坏品味,伤害灵性和共情能力。
有人说:结果=资源层×配置层×执行层,这三者相互作用,需要努力从这三个方面思考问题。
书本上的知识,在结果面前,只是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在乘法的世界里,是必要而非充分的证明。
缺乏历练。跨界是无能者的避难所,斜杠青年有时候是一无所长的代名词。有人说通才,往往一定意义上,代表他在某一领域还是有深度,深度超出了绝大多数人。
历练来自生活的体验,工作斗争,接触和理解苦难,交流和共情的能力。
子路和一绿衣人争吵,讨论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孔子仔细观察那人行为举止,劝住子路,表示认可那个人的观点,即一年只有三季。绿衣人大笑离开之后,子路问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孔子告诉子路,那个人显然是蚂蚱变化而生,从来没有见过冬天,怎么能够说服他呢?
很多时候,是经历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不在一个平台的沟通交流,如何能够得到共鸣和共识呢?
简单思考。夏洛克·福尔摩斯对华生医生说:“你看到了,但什么也观察不出来。”
只有目光敏锐的观察家,才能将固有的事实与自身的预期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发现异常现象。期望重复每天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是精神问题的先兆。
改变生活,从内心改变开始,改变习惯,进而改变人生。
专注人生大问题,确立起成为独一无二人的决心,是离开肤浅的一个方法,要防止做一个生活哲学家。
当然,要坚信他人看法对你毫无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