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关于背景,共分7章,都在通过一个个问题描述各种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概念:你是谁?什么是批判性思考?真理是什么?认知是什么?观点有什么依据?证据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思维的基础概念一步步展现出来。
今天我读了第四章——《什么是认知?》
我们对于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各种认知,最简单的从单词的拼写,复杂的有对政治事件的观点等。认知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认知意味着
有能力去表达我们知道了什么,和我们如何得知这些。
什么是认知的必要条件?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文章用了一个场景去描述了两种认知的不完善的情景:玛丽认为自己知道embarrass的拼法,但实际上错了;南希说了正确的拼法,但又不知对不对。
对于玛丽来说,因为她确认自己是知道答案的,因此她不会再去翻字典求证;
对于南希来说,她虽然有正确的答案,但是并不知道为何拥有正确答案,因此,在认知被挑战时,不能确信,无法反驳。
玛丽的认知问题的错误,其实在我们的认知中是普遍存在的。
文中举了八个人们易误解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在大众眼中已经是毫无争议的,普遍接受的了。然而文中这八个观点的研究结论却出乎意料。比如,对于观点“发泄愤怒的效果可减轻愤怒,并使我们感觉更好。”实际上,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表达愤怒使你更加愤怒,强化了愤怒的态度,并形成一种敌对习惯。如果你对暂时的愤怒保持冷静,并以一种愉快的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直到你的愤怒平息下来,那你很可能比跟人大吵大闹会更感觉更好,而且会好得更快。”
那么我们是如何让这些不正确的观点进入我们的脑海的呢?
我们学习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即通过科学的方法,测试和证明、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而另一种是被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这种被动的学习过程发生在课堂上,看电视和报纸报道中。
而我们大部分的认知怎么来的呢?
可能很不幸,大部分应该是来自后者。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的课堂里,知识和事物的结论通常是被告知的,而不是去自已找,去测试或推理出来的。这就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可怕的是,在我们成年后,这种思维习惯一直影响着我们去获得真正的认知。我们会从与人交流中,将被告知的一些事,不加思索地接受,添上自己的主观理解后再传播给下一个人。
获取知识还有两个障碍需要注意:
假定和猜测。
头脑中的假定是未被证明的看法,在《超越感觉》的第一章里提到过,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有很多因素造成了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看法。这些假定限制了对问题的好奇心,让好奇心引起的探索过程无法开始。
而猜测往往是出于非理性的判断,缺乏证据的支持。
通往真正认知的道路有两个:
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不要断言说“我知道”,而说“可能”、“我认为”等,但真正有证据和把握时还是需要明确地陈述和表达;
承认自己的未知
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未知,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事,是通往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的一步。
谨慎地对待被动认知,培养主动认知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事实和有价值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