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不徇私情,使犯罪的亲属受到应有的惩处。
与《左传》高度赞扬不同,《史记》根本没提及,好像司马迁并不认同石碏。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就是一个相对论,打江山其实也不容易,但是相对坐稳江山,更难。只要孔武有力,一股子蛮劲就可能打下江山坐上宝座;但是要坐稳江山,就不能单纯依靠蛮力了。
卫庄公庶子州吁带领一帮子亡命逃犯袭击并杀害了弟弟卫桓公,抢占了王座,自立为王。
坐上宝座之后,州吁感觉卫国人不太顺服于他。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拿不正眼看他,毕竟他的王座是强抢而来。
一直追随州吁的好基友石厚出主意,说:君王坐上王位,按说应该杀人立威,清理王室内不忠诚的大臣,只是现在缺少理由。
恰在此时,郑庄公的弟弟姬段设想再次攻打郑国,州吁和石厚商量之后一致赞同。
石厚说,对郑国开战,既可以显示一下实力,震慑一下王室内大臣,又可以转移国内矛盾焦点。州吁原本就“好兵”,又是武力夺取王位,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欣然同意对郑用兵。
于是,州吁主动联系宋国、陈国、蔡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郑国。宋、陈、蔡三国答应州吁的邀请,毕竟卫国影响还在。州吁的爷爷——卫武公在“佐周平戎”中展示了较强的军事实力,而且“内修德政,百姓和集”,综合国力也非常强悍。
四国联军对郑开战,就像一场闹剧,无疾而终。
“(陈桓公)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 ——《世家第六 陈杞》
“(郑庄公)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与宋伐郑,以冯故也。” ——《世家第十二 郑》
《史记》中《世家第五 管蔡》只字未提卫国这段时间历史,《世家第六 陈杞》象征性地记录了“州吁之死”,攻打郑国好像根本没有这么回事。《世家第十二 郑》虽然提到了卫国联合伐郑,对宋国为何参战作了透露,为追缉逃亡在郑的公子冯。
“殇公元年……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世家第八 宋微子》
郑国好像根本不在意这次联军的攻伐,司马迁在郑世家根本没提及。原因有二:一来此时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强悍,敢于“犯上作难”,侵占周王朝土地,且偷取了稻种。周桓王后来率领陈、蔡、虢、卫五国联军报复性攻伐郑国,竟然被郑国挫败。二来卫国带领的联军一盘散沙,根本没有战斗力,在《世家第八 宋微子》记载“至东门而还”,倒像是组织了一次一日游。
“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世家第七 卫康叔》
四国联军究竟为什么失败呢?司马迁在《世家第七 卫康叔》透露,石碏将联军总司令州吁阴了。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佯为善州吁。” ——《世家第七 卫康叔》
人物关系需要捋顺:石碏是石厚的父亲,是卫庄公的近臣。此处的桓公是卫桓公——姬完,也是州吁的弟弟。卫桓公姬完的母亲是卫庄公的夫人(正室),是陈国的陈桓公的女儿。州吁夺取的王位,是杀害了弟弟卫桓公得来的。
上面那句话容易理解了吧。石碏找到了陈桓公,两人商量着设了一个局。州吁带领四国联军攻打郑国,石碏和陈桓公暗中支使右宰丑在上饭的时候,趁机宰杀州吁。石碏将流亡在外的姬晋(卫桓公的弟弟)迎接回来,扶持登上王位,这就是卫宣公。
州吁坐上来路不正的王位,真是被逼无奈了,为了获取诸侯认可,连姬完的亲舅舅陈桓公都敢相信。你可是杀了人家的亲外甥。
“卫人皆不爱”,州吁更没有想到,好基友石厚的老爷子石碏会如此狠毒,暗中设局害了他。
可让州吁更没有料到的是,石碏会让家臣把石厚给杀了。虎毒尚且不食子,何况人呢。在《史记》中,司马迁压根没提石厚,更没有对石碏大义灭亲作记录。
反而是《左传》高度赞扬,“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
“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大义灭亲,值得称颂的一种高尚美德。在道德、理性法则面前,为了公平正义,忍痛割舍亲情令人敬仰。然而石碏为人父母,教育缺失更应该反省。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石碏是否反思过自己的原因?
州吁年轻时就喜欢舞枪弄棒,卫庄公还给了州吁带兵权力。石碏因此劝谏卫庄公不妥,恐怕将来造成内部祸乱。卫庄公“不听”。《左传》中石碏劝谏卫庄公约束庶子州吁,“爱子,教之以义方”。禁止孩子从小骄奢淫佚,避免将来走向邪路。
可惜,石碏能劝谏卫庄公如何教育孩子,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教育好石厚。
所以,司马迁不太看好石碏“大义灭亲”的举动,卫世家不值得一提;石碏更没有进入列传扬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