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有歌颂先祖创业的赞歌、祭祀时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往来、因劳逸不均发的牢骚,更有反映民间劳动、婚恋、社会习俗的歌谣。孔子晚年对其进行编订,最后只留下311首,后来人们为了方便就取其整数,称它为《诗三百》。《诗经》这个称法是到西汉才有的,它被尊为儒家经典,沿用至今。相传周朝曾特别设立采诗之官,专门搜集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歌谣,回来整理后交给乐官。乐官给这些歌谣谱上曲子,也就是说这些民歌是由朝廷搜集起来的。还有一种说法,《诗经》的主要采集者是尹吉甫,他是周宣王时的重臣,被后人尊称为中华诗祖。《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祭祀宗庙时的舞乐。《诗经》中的诗篇以四言为主,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是比喻,比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治国要用贤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从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族成为天下共主开始,直至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平王迁往东都洛阳,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边境的一些部族也不时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诗经》形象地记录了这五百多年间周朝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