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靖难烟云——朱棣的发家史】——(九)

【靖难烟云——朱棣的发家史】——(九)

作者: 北枳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15:18 被阅读0次

朱允炆喊来他的两位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商量,开了一个关于削藩的研讨会,会议的名字就叫做《论削藩对象的前后顺序与程度的选择》。

在本次会议上,齐泰同志和黄子澄同志就这一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在程度上都没意见,本着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的原则,准备让藩王们体验一把从云端跌落的快感,接着问题就变成了先动燕王还是后动燕王。

两个人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齐泰认为先削燕王,因为燕王实力最强,收拾了燕王,其他的就老实了。

黄子澄认为不对,周王和其他几个藩王以前就犯过事,动他们起码有个说法,而且周王和燕王是一个妈生的,收拾了周王,可以削弱燕王的实力。

先挑软柿子捏好像更有道理,朱允炆采取了黄子澄的意见。

还记得朱允炆给他爷爷列的那四点吗?我们来看看朱允炆是怎么干的。

周王,废为庶人,迁到云南。

齐王,废为庶人,关在京城。

代王,关在大同。

珉王,流放漳州。

湘王为了不受辱,关上宫门,自焚而死。

不是给弄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就是给关起来,更惨的还丢了小命。

最让人难受的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拥有之后又失去一切。

藩王们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朱允炆拿起了手中的刀,为了省事,前面三步直接省略,一顿乱砍,手段如此狠辣。

在收拾完这几个藩王之后,朱允炆就要迎来他真正的对手。

朱棣VS朱允炆,皇族争斗就此开始。

朱元璋去世前下了一道遗诏,除了宣布朱允炆继承大统以外,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总之是违背人之常情的命令,让藩王老老实实的在自己的封地待着,不用来南京奔丧。

其实很好理解。

藩王强胜,来到京城看到建文年幼,不尊重是轻的,如果起了歹心,想要造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得不防。

朱元璋下葬在明孝陵时,朱允炆又依照他爷爷的祖训,不让藩王入京。

爹死了不让过来哭两嗓子,现在埋了还不让人过来上两柱香,岂有此理!

朱棣不干了,从北平一路快马加鞭,快到淮安的时候朱允炆才得到消息,赶紧派人去阻止,朱棣没有办法就回去了。

这一次小小的交锋,实在让人玩味。

朱允炆是皇帝,他下的命令就是圣旨,抗旨不遵是大不敬,朱棣明明知道朱允炆是不可能让他去京城的,可他坚持去,是为了什么?

有两种可能。

一:朱棣是真伤心,他爹死了,他想去磕两个头拜一拜,尽一下自己作为儿子的孝道。

二:朱棣是装的,虽然抗旨不遵是大不敬,但这是人之常情,朱允炆如果问罪于朱棣,会引起人们对朱棣遭遇的同情,从而对朱允炆产生反感,舆论导向很重要。如果不问罪,朱允炆不会吃亏,但朱棣略胜一筹,他的目的达到了。

无论是真的还是装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朱棣向天下人展示了一个孝子的模样,向外人证明了他对他老爹朱元璋的孝顺,这也使得他在以后引用朱元璋祖训的时候,显得有说服力,这是后话。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靖难烟云——朱棣的发家史】——(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wp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