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在看另外一本书的,不过实在觉得枯燥,迫不及待换了一本。
这是我看的东野圭吾的第二部作品,相比前一部《解忧杂货店》给人带来有些暖暖的感觉,对这本书的感觉有些复杂。
最开始是很迫不及待的,上一本书让我对这个作者的作品有了极大的期待,我相信是个有意思的故事。事实也如我所想,离奇死亡的知名作家日高邦彦,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的野野口修,决心将真相追查到底的警官加贺,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环环相扣,拨动人心。
但到中间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心情消退了。因为看到主人公说犯案原因是偷情,怕被发现,决定先下手为强。突然就不想再看下去了,觉得这种剧情太狗血,与预期完全不一样。“既然都开始看了,还是应该把它看完,就算硬着头皮也要看完。”这是我当时内心的想法。但事实上,隔了好长时间都没再打开这本书。
终于还是打开看了,一是我觉得作者应该不会把故事写得这么狗血,二是我不想把书看到一半弃了。一口气看到了结尾,心情变得很沉重,校园暴力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野野口修杀害朋友竟然是因为妒忌。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就觉得有些沉重,闷闷的,以至于我在打算写读书笔记的时候都无法下笔。
但我还是想说一说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 是日高邦彦被杀害后的那些看客:
知名作家被杀害,所有人都很沸腾,电视台、新闻报纸里的主持人、记者争相采访相关人士,自以为掌握了事实真相,大肆报道。
这些看客,是的,看客。他们简直以为自己是在观看一场戏,总希望剧情能更跌宕起伏一些。观看完还要加入自己的点评,争先恐后的要说一说自己的观后感,以给别人一种我才是看得最透彻的人的思想。别的看客也不管是真是假,只要别人讲得有道理,立刻鼓掌跟风,“说得很有道理。”
文中野野口修说,“难道他们就无法体会这一两天我还无法跟人讨论这件事的心情吗?”他们只是个看客,只想让戏变得更精彩,谁会在乎戏里面的人的想法么。
所以他们一大清早就联系当事人,迫不及待的想得到些什么线索好成为新闻,最好还有爆点,这样可以增加收视率,可以增加点击量。他们不停的搔扰着受害人的朋友、父母、妻子、甚至连死去的前妻都不放过,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所表现的每一个面部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被放大特写,被加入一堆莫名的解说然后报道出来。
特别是当警察查出野野口修可能是日高的影子作家的时候,大家更沸腾了,仿佛是看到了戏中的一个小高潮。他们无时无刻关注着这件事情,以一种对一切了然于心的姿态面对他人。
重点是他们完全不觉得这是一种伤害,这样会打扰到别人的生活,这样让死者亲人朋友原本就沉重的心更加沉重。他们认为有自己的道理,冠冕堂皇的觉得自己应该了解事情的一切真相。
事实上呢?这些人不过是个毫不相关的人,只顾雪上加霜罢了。
其次 关于嫉妒:
我挺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野野口修将对自己很好的朋友杀害,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嫉妒。但我也知道,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其实太多了。
野野口修再在手扎中写道:“我突然兴起一个想法,想把这番体验记录下来,就用我的手写下朋友遇害的悲剧吧。”天呐,他们真的是朋友么。
不过也难怪。他根本就没有把日高当成他的朋友。他嫉妒日高比自己优秀,嫉妒他实现了自己所没能实现的梦想,而他自己是个懦夫。
电视剧里常有反派角色恶狠狠的看着他们曾经的朋友,“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大致野野口修就是这样的人吧。他们总是在嫉妒别人,如果别人比他好,比他优秀,他就觉得内心不平衡。
尤其是,这两个人还是朋友。像在学生时代,“明明我在玩儿你也在玩儿,凭什么你的成绩就是比我好?”像在工作中,“明明我比你努力,为什么升职加薪的不是我而是你?”
这些人被嫉妒蒙蔽了内心,从不会自己找原因,有错都是别人的错,有功都是自己的功。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就内心膨胀,一脸轻蔑,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开始恶毒的想:这是靠关系吧,靠潜规则吧,靠父母吧。
事实上呢?往往你所得到的回报就是你有付出多少的检验。
最后 想说,可能很长时间都不再看东野圭吾的书了,心情还是很沉重。
网友评论